2008年10月17日 星期五

家燕資料

家燕,燕雀目,燕科,家燕的身體構造很適合飛行,體長約17公分,身體背部呈寶藍色,腹部白色,頸部有黑色環帶,喉、腮、頸側和前額呈紅色。
家燕的視力遠勝人類的視力數倍以上,在飛翔中能夠很快速的發現周圍的昆蟲;嘴短小,張開時則變得很大呈正方形,可輕易捕捉空中的昆蟲;翅膀比身體細長,且末梢長又尖,結實有力,能像滑翔機一樣,在空中滑翔,能迅速下降或轉彎;腳趾3指向前1指向後,腳短小又軟弱無力,只能暫停不能久站,所以不合宜地面行走;尾翼(燕尾)長且能大幅度張開能掌握方向,可以靈活改變方向,有助急速轉彎。因此,能夠快速閃躲準鳥等敵人的襲擊,也能很順利地抓住飛行中的昆蟲。家燕有如此優越的構造,使家燕能夠世代的生存下去。
家燕的翅膀是屬於「高飛行翅」,這種翅的向下面彎曲度很小,末端很尖,能夠飛得很久、很遠,如燕子、雨燕等。
家燕的飛行速度可達時速295公里,僅次於雨燕時速350公里,家燕的飛行高度大部分都在低空飛行,牠可以在6、7層樓左右飛行,也可以緊貼地面滑翔,與地面僅離15公分。
下圖是燕科及雨燕科的飛行高度分佈圖(即空中)的分配。飛行高度有某些重疊之處。而且,遇到陰天及下雨的日子高度皆有稍稍降低的趨勢。

每年3月春天,成群的家燕飛入城鎮。已有舊巢的家燕夫婦忙著修補舊巢,第一次當親鳥的家燕則忙著為自己尚未出生的小燕佈置新巢。家燕大部分將巢築在人們的住家附近,例如屋簷下、商店門口、加油站照明燈上、日光燈上……等通風良好的地方。開始築巢囉!家燕先把唾液和潮濕的泥土混合,捏製成小土團,叼到築巢的地方,漸漸堆置成一個半碗形,再將枯草摻入,使窩巢變的比較堅固。接下來的幾天,將濕泥一層一層的貼上去,辛苦了五天,鳥巢就會有一個大致的形狀出現了。
一個燕巢從開始到完成約需花費7至10天左右的時間。等到整個鳥巢都乾了,牠們就會在巢內鋪上羽毛及枯草,準備給小燕子一個溫暖的家,如此一來燕巢便完成了。
燕巢的形狀大都呈半碗狀,少數呈花瓶狀或籃子狀。
基本上家燕沒有什麼天敵,因為在家燕遷移的過程就會有許多家燕受傷、死亡,每3隻只能有1隻存活,如果家燕的天敵還很多的話,那麼可以幸運存活下來的家燕就寥寥無幾了!每當春天來臨時,大地萌生新芽,鳥語花香,可愛的家燕夫婦遠從南洋飛來,是為了尋找一塊符合牠們繁殖條件的棲息地來孕育及延續自己的下一代。
首先,牠們會築好自己『愛的小窩』,然後進行交配,經過幾天燕媽媽就會產下大約4到5顆蛋,最少可能只有3顆,最多竟然有6顆呢!蛋的體積大約只有雞蛋的4分之1,形狀橢圓,一邊比較尖,一邊比較鈍。純白色帶有棕色班點,蛋的外觀看起來很光亮,蛋的顏色剛生出來是淡紫色的,再漸漸變成淡橘色,最後,才變成白色,可是!蛋殼上的不規則斑點和大小卻不會隨著時間改變,比起其他蛋,燕子蛋要有光澤的多了!

家燕抱卵期大約14天到18天左右,雛鳥就會破殼而出,啾!啾!啾!小燕子孵出來了,新生兒的誕生真令人喜悅!雛鳥一天一天的長大,他們的食量也增加得很快,家燕親鳥只好一起出去捕捉更多的昆蟲,否則就來不及供應雛鳥的需要。家燕親鳥為了要充分的餵食雛鳥,一天要花費10個小時以上去尋找昆蟲,每天忙得疲憊不堪。孵化後的18至22天左右,雛鳥便可以離巢了。家燕的雛鳥是指破殼後到離巢學飛時的蹲巢期,孵蛋後的第14天左右,家燕寶寶就誕生了,家燕夫婦小心翼翼的照顧家燕寶寶,並且捕捉昆蟲餵食雛鳥。

有很多人弄不清楚幼鳥及雛鳥的差別,其實很容易區別。雛鳥是指小家燕還留在巢中,嗷嗷待哺的階段:而幼鳥則是指小家燕離巢後,仍須親鳥餵食、及學飛的階段。
這時的家燕幼鳥,已經跟成鳥沒有什麼差別了,唯獨少了那兩根漂亮的尾羽,飛行高度及速度也叫成鳥來的低,大多是在巷道中進行平緩的飛行,更別說是來個急速轉彎、俯衝地面了!
幼鳥剛開始學飛時,親鳥都會在一旁陪伴,利用短距離的飛行,降低意外的發生,例如:從這根電線飛到那根電線、從屋簷的這端飛到屋簷的那端......等等。這時的食物來源仍是來自親鳥,等到幼鳥的飛行技術已經比較純熟時,幼鳥也會學著自己捕食,這時,幼鳥也就算長大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