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30日 星期日

烏賊



烏賊的外型特徵有什麼???
烏賊有五對腕,其中第四對比較長,稱為觸腕。烏賊的身體裏面有一個橢圓形的硬鞘,它是石灰質的。烏賊的皮膚中有色素,會隨情緒的變化而改變顏色和大小。烏賊是頭足綱,烏賊科動物的統稱。烏賊的棲息地大多都在哪裡???
烏賊生活在溫帶或熱帶沿岸的淺水裏,不過冬天的話,烏賊就會游到比較深的海裏。烏賊的生長過程??
交配後不久,烏賊媽媽會把圓的受精卵排出,烏賊卵含有大量的卵黃,因為是整串黏在一起,所以俗稱「海葡萄」。經過不完全卵裂(盤式卵裂)用外包法形成原腸胚,然後直接發育。孵化出來的烏賊幼體跟烏賊成體就已經很像了。烏賊的食物有什麼???
烏賊是有名的同類相殘動物,牠們彼此會吃來吃去,主要就是會吃甲殼類,或是一些體型比較小的魚類。 烏賊的交配時間在什麼時候???
春、夏是烏賊的繁殖季節,每年大概五、六月份雌烏賊會產卵,魚攤的老板都會介紹有蛋了。
幫大大找到烏賊資料,大大可以參考看看↓↓↓↓↓↓
烏賊


水母



最近國內興起了一股飼養水母的熱潮,在各個夜市裡或街坊的小店及水族館,幾乎都可以看到有人在販售。由於個人的興趣也到各處看看,結果發現市面上所流行販賣的水母種類幾乎都是屬於〝海月水母〞,這種水母為白色透明圓盤狀,體型直徑最大可以長到二十公分以上,由於經常漂浮在海水表層,似如海中的明月,因而被命此名。海月水母廣泛分布於溫熱帶海域,在台灣西部沿岸及內灣海域也經常可以發現到,尤其是在春夏之際特別多。水母在海洋生態系裡是扮
演著捕食者的角色,它主要是以具有刺細胞的觸手來捕食海域中的小型浮游動物,而且食量很大;所以當水母大量繁生時,海域中經濟性魚蝦蟹的幼生及卵很可能都會被吃光,而造成當地漁業資源枯竭。海月水母的生殖方式是蠻特殊的,它並非如傳聞所說的大水母直接生小水母,而是由兩種不同世代交替進行的;一般市面上所賣的水母是屬於有性世代的個體,當水母長大成熟之後,雄性水母會排放精子到雌性水母的體內和卵結合形成受精卵,再由雌性水母排出成長為〝浮浪幼蟲〞,浮浪幼蟲在水中生長一段時間後,會著生於水草或其他的基底上而形成〝花蟲體〞,花蟲體是屬於無性世代的個體,成長一段時間後會以橫裂分體法的方式向上分生許多〝碟狀體〞,每一碟狀體成長後便會脫離花蟲體而形成自由的小水母,長大後便又週而復始地行有性生殖。也因為如此的生殖方式,海月水母在春季水較溫暖及光線較充足時,便會集結在水流較緩且食物較多的海灣或潟湖區進行生殖的行為。             不過,目前在一般小店及水族館裡,許多小水母被一隻隻地裝在小小的透明塑膠杯內,有些被染上了不同的色彩,有些小水母則是被裝在封閉的小容器內並製成項鍊來賣。部份商人為了促銷水母,而大言不慚地向民眾吹噓水母的生命力是如何地旺盛好養,宣稱每天只要滴一兩滴他們所配製的〝營養液〞餵食水母就可以活得很好;更荒謬的是竟然有人傳聞〝將水母體打碎後還可以長出許多小水母〞的不實觀念。看到這種現象,不禁令人感嘆那些人為了賺錢卻如此輕賤生命的行為,給了我們青少年學子一個不良的示範及負面的教育。許多民眾也基於一時的好奇而爭相購買,由於大多不甚瞭解水母的生態習性,因而所養的水母快則一兩天慢則一兩個星期便會逐漸變小及死亡,直接或間接地助長了小水母被摧殘的命運。       其實說來,水母悠游漂浮的律動有如海中美麗的舞者,的確是蠻吸引人的。如果您真的很喜歡水母且又想要養的話,並不是不可以在家裡養,只不過您得要花較多的時間及心血來照顧它。水母比一般海水魚難養的第一個原因是它只喜歡吃活的餌卻不屑吃死的,而且吃的量大消化又快,所以您得要準備許多活餌來餵食,且一天至少要餵食兩次以上。如果您是住在海邊的話,您或許可以天天用很細的網具在海水中捕撈浮游動物供水母吃食,不過這不是都市家庭所能夠做到的;另一種較可行的方法則是購買乾燥處理過的豐年蝦卵,自行用海水打氣孵化以作為水母的食物;不過豐年蝦卵大都是進口的且價錢也蠻貴的。此外,水母也不太適合和一般海水魚混養,因為它可能會吃其他的小魚,可能也會被其他較大的魚吃掉。水母沒有頭腦也沒有骨骼,但有散漫性的神經網,如果其中一個觸手接觸到其他物體,則所有的觸手也會一齊縮收;所以養水母的水缸要足夠大,這樣他的觸手才能完全地伸展及運動,一般以長寬高各約為水母圓盤直徑的十倍空間較適合;不過,缸子太大也會降低水母的捕食效益,您得投放更多的活餌才行。水母也不能養在具有一般傳統式過濾設備的水族箱內,以免水母被吸到受傷或死亡,您可以利用簡單氣泡石打氣,但必須定時清理缸底,因為水母吃得多吐出的殘渣也多。如果以上的條件設備您都具備了,那你養的水母大概就可以活存到兩三個月左右。如果你養了一段時間感覺厭倦或心存慈悲,也請不要隨意放生,以免放生水域的生態遭受池魚之殃;所以請切記!最好是不要養水母,一旦您養了水母,就要有耐心且要有始有終。   註:本篇應邀投稿於保護動物協會發行之雜誌       

*~有毒的水母~*
常見有毒的水母有像 大白鮓、獅棕白鮓、葡萄牙戰艦「僧帽水母」、黃花鱔「火 」、日爾曼水母、金錢水母、笠形水母、吊鍾水母、長旗水母、廈門水母;當然較無毒有海月水母、或海哲(sea stomach可食用)。 一般此類傷害症狀多為紅腫、刺癢、痛、火辣辣的感覺。皮膚上往往有數條紅腫的傷痕,一般有色人種比白種人對水母較有抵抗力,但也不是如此就可以吊以輕心(曾經有人被大型水母糾纏中毒致死的記錄);一般受到此類傷害時用醋、雙氧水或阿摩尼亞水溶液,有時可能會減輕痛楚。受傷時用冰敷亦可減輕痛楚、切勿搓揉。如果症狀嚴重可口服普拿疼或阿斯匹靈合併抗組織氨藥物來減輕痛楚;同時於患部塗抹含類固醇或抗組織氨藥膏亦可減輕痛楚;如果有激烈紅腫亦起了許多水泡,或受傷區域過大(如整個背部、整隻大腿等),人又有中毒現象應送醫治療。水母傷害一般不嚴重但令人討厭,國外水邊嬉戲常常穿著潛水衣、防寒衣、或戲稱水母衣;在台灣沒有此種習慣,亦不易取得,如此之下請讀者自求多福了。
水 母 的 毒 性 --刺絲胞會發出毒素-- 一般而言,水母的觸手、口腕及的外表面分佈有刺絲胞會分泌麻醉物質,但毒性強度不一。缽水母對人類而言毒性較低。然而,另兩類水母如屬水螅蟲綱的僧帽水母(英文俗稱葡萄牙戰艦)和英文俗稱海黃蜂的方水母,對人類而言毒性極強,在國外曾有報導遊客在海濱遊玩時,被僧帽水母螯傷死亡的事件。台灣雖未聞類似事件,但相信一定有不少人在海邊戲水時,曾被水母螯咬或只是碰到斷裂的觸手而紅腫疼痛的經驗,嚴重者最好馬上就醫治療,以免送命!而亦被視為水母的海楊桃,因不具刺絲胞,所以對人無害。目前我們在水族館常見的水母是對人體無害的,但仍應確認種類,以免誤進有毒的水母。
僧帽水母髮水母

珊瑚



現生珊瑚屬於刺絲胞動物門,其共同特徵是具有刺絲胞,身體為兩胚層性,內外胚層間以中膠層分隔,呈輻射對稱。其生活史有世代交替的現象,可大致分為水母體期和水螅體期。現生珊瑚除水螅珊瑚具有短暫的水母體期外,石珊瑚和軟珊瑚類,皆僅有水螅體期。絕大多數的珊瑚類,都行群體行活,群體是由個體行無性的出芽或分裂生殖形成,每一群體所含的個體數目不一。
 珊瑚是一種動物,從生物學觀點來看,珊瑚是由許多珊瑚虫(水螅體)聚合生長的一種群體生物(但有少數珊瑚為單一水螅體)。在分類學上,珊瑚屬腔腸動物門。若依其骨骼特性分為石珊瑚及軟珊瑚類。石珊瑚類具分泌碳酸鈣形成堅硬群體的能力,絕大部分為造礁珊瑚;軟珊瑚不分泌大量的鈣質骨骼,但代之以鈣質骨針束支撐身體。
 就珊瑚所呈現的形狀而言,有枝狀、腦狀、樹狀、條狀、片狀、螺旋狀等各式各樣,不一而定。影響珊瑚生長的環境因子有光度、溫度、海流。造礁珊瑚往往生長在淺水域,因其生長需陽光;溫度方面,最佳生長溫度在23~28度之間,18度以下及30度以上,都不利珊瑚生長。過強帛海流或波浪也會對珊瑚造成機械性的傷害,所以颱風和暴風雨常對珊瑚礁造成嚴重的破壞。而珊瑚生長速度隨種類不同,年齡,著生地點而不同。
 珊瑚的生殖可分為無性及有性生殖。無性生殖包括出芽、斷裂、脫出等;至於有性生殖方面,包括體內及體外受精。體外受精方面,珊瑚將精、卵排出體外,前後持續約六、七次,每次間隔數分鐘,受精卵三天後便可開始游動,幼蟲具趨光性,可以在表水層活動。此時,若供給適當底質,幼蟲可繼續變態生長。在體內受精方面,受精卵留在母體內發育成浮浪幼蟲後,再由母體釋出;浮浪幼蟲釋出的時機隨種類、地域而不同。珊瑚類的浮浪幼蟲體表具有纖毛,能協助游泳,故不論為漂浮性或爬行性,均會有一段浮游期,以尋找適當的生長環境。絕大多數的珊瑚的浮浪幼蟲都經由附著、變態等過程而形成新個體;少部分終其一生均行自由生活,因此不需附著而直接變態產生新個體。
 至於生長季節,一般認為排放精卵的時機和光線強弱、溫度高低、月亮盈虧、潮汐等環境因子有關,由於珊瑚的種類太多,而每種的生殖季節皆不大相同,所以並沒有固定的生殖季節。不過,每種的生殖季節,一定都利於其幼體生長的時節。
 http://content.edu.tw/junior/bio/tc_wc/textbook/ch10/supply10-6-3.htm
更多的珊瑚資料相關網址:
http://www.ktnp.gov.tw/coral/02/02_5.htm
珊瑚圖片→→點進去有許多資料!
  

海豚



條紋原海豚 (條紋海豚、青背海豚) 學名:Stenella coeruleoalba 英文名:Striped dolphin 別名:(舊稱:條紋海豚)、游氏海豚、白腹海豚、藍白海豚、梅圓氏海豚、哥瑞氏海豚、條紋小海豚 台灣俗稱:關公眉、烏魚吳分類:海豚科分布:北緯50度至北緯40度間的暖水海域生態:棲息於近岸或大洋海域中,數百到數千成群結隊,有分年級及性別的成群紀錄。性情敏感而易受驚嚇,常見其於水面跳躍。生殖的高峰期在夏季及冬季,母海豚每隔三年才懷孕一次,懷孕期近一年。以中層洄游魚、頭足類及甲殼動物為食。虎鯨及大型鯊類為其天敵。幼海豚出生體長為 1公尺。成體體長可達2.6公尺。外型:  條紋原海豚因為身上有明顯的條紋,所以在海上能輕易辯別;少部分個體腹部還會呈現出明亮的粉紅色。乍看之下,可能有些類似體型、大小體型皆相近的真海豚;然而條紋原海豚身上帶有暗色的條紋,真海豚身體側邊有黃色的沙漏圖案。雖然條紋原海豚身體較接近流線型,而且有較長的嘴喙、較大且較彎的背鰭,但仍極有可能與弗氏海豚混淆。 條紋原海豚最明顯的特徵之一就是位於背鰭下方的淡灰色似手指狀的圖案,但這項特徵同時也是許多大西洋點斑原海豚與瓶鼻海豚的特色。條紋原海豚本來非常普遍,但是近年來族群數目已經下降。

鯨魚


鯨魚


鯨魚是生活在海洋中的少數哺乳類動物,全世界的鯨類共有九十多種,其中又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口中沒有牙齒而只有鬚,此類被稱為鬚鯨。目前所知的鬚鯨種類約為十多種,體體型非常巨大,是哺乳類動物中體型最大的動物;鬚鯨主要食物多為海中浮游生物。
鯨魚是一種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動物,具有和陸地上哺乳動物相同的生理特徵,例如:肺呼吸、胎生等。一般鯨魚體型分界大約4公尺,有些例外,如侏儒抹香鯨、小抹香鯨等,只有2公尺到4公尺長。
除了少數種類,如抹香鯨、一角鯨及喙鯨類的身材、頭形、牙齒可區分外,一般體型及外型無明顯區別,必須翻至腹面看生殖器的溝裂位置,雌性的生殖裂與肛門列的距離較短,且生殖裂兩旁還多了條平行的乳腺裂,乳頭就藏在裡面,仔鯨就是由這裡吸乳成長的。
談到鯨魚,大家馬上就想到牠是海中最大的動物,但是,其實鯨魚並不是魚喔!牠是海中的哺乳動物,也就是說,牠是屬於哺乳類,而不是魚類。就和其他的哺乳動物一樣,牠們也是喝母奶長大的喔!而海豚也是鯨類的一種,因此海豚也是海中的哺乳動物。牠們可不像魚類可以透過鰓,直接利用溶於水中的氧氣,因此必須不時浮到水面呼吸,就好像我們去游泳時也需要常常浮出水面換氣一樣,只是牠們可以蠻久才換一次氣。而且,牠們不是卵生、而是胎生的,也就是說,鯨魚媽媽不會生出一大堆的魚卵,而是產下一隻、一隻的小鯨魚。
那麼,要怎麼樣才能知道一隻在海中游的「魚」是真的魚,還是和鯨魚、海豚一樣,是屬於海中的哺乳動物呢?其實有一個好方法,就是觀察牠們的尾巴,魚的尾巴是垂直的,而鯨魚、海豚的尾巴是水平的。
全球的鯨魚可分成齒鯨和鬚鯨兩大類,約有78種。齒鯨包括海豚、抹香鯨等,以獵食魚類和烏賊為生。鬚鯨類如藍鯨、長鬚鯨,則專門濾食魚類和小蝦。...。
除了牙齒特徵外,噴氣孔也是區分齒鯨和鬚鯨的方法:齒鯨只有一個噴氣孔,而鬚鯨有兩個。
和鯨魚外表龐大的體型一樣,鯨魚的內部器官也巨大無比。藍鯨的動脈有排水管那麼粗,心藏和小型車一樣大,粗大的舌頭足足有4公噸重。鯨魚內部的各種器官和陸地上哺乳動物的相同,不過為了適應海洋生活,某些器官有所改變,如具有特別龐大的腎臟以排除過量鹽分。
一般我們可能只覺得海豚很可愛,鯨魚很龐大,其實還有很多特別的生活習性,下面我們就來一一介紹!
鯨豚是哺乳類動物
鯨魚和海豚總是在海裡游泳,感覺上就像一般的「魚」一樣,但是事實上,鯨豚並不是像魚寶寶一樣由「卵」孵出來的,牠們和人類、或是陸地上恆溫動物一樣,是在媽媽的肚子裡懷孕十幾個月之後,才生出來的,也跟人類的寶寶一樣,必須要由媽媽哺乳上好幾年之後,慢慢長大才有辦法獨立,而在這一段期間內,牠們要學習很多的求生技巧。
在科學上的分類
動物界(kingdom Animal)→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哺乳綱(class Mammalia)──→鯨目(order Cetacea)───→鬚鯨亞目(suborder Mysticeti , blaleen whales)───→齒鯨亞目(suborder Odontoceti , toothed whales)
鯨魚和魚類有什麼不一樣?
一、鯨豚用肺呼吸鯨豚並不像魚一樣,會一直待在水裡,直接吸取水中的養分。牠們是靠肺呼吸,所以每隔一陣子,就必須要到水面上換氣,也因此,鯨魚的頭頂都有噴氣孔。二、鯨豚的尾鰭是平的鯨豚和魚類最容易區別的一點,就是牠們的尾鰭是平舉,游泳姿勢是上下擺動,而魚類則是垂直,左右擺動。三、鯨豚類只有一個背鰭,有些甚至沒有。魚類則可能有一個以上的鰭。四、鯨豚類的皮膚光滑。魚類的皮膚則佈滿了鱗片。五、鯨豚是胎生,需要懷孕、哺乳,魚類是卵生,一次產量大,且不需哺乳,而且鯨豚每次生產,至多都只有一胎,出生率不高。
鯨豚分類
生物學裡,「鯨目」又分為鬚鯨亞目、齒鯨亞目,被歸類在鬚鯨亞目的鯨魚嘴巴裡有厚厚密密的「鯨鬚」;而齒鯨亞目下的鯨魚,嘴巴裡則是整齊鋒利的牙齒,其中有「海豚科」就是我們常說的海豚。鬚鯨巨大的鯨鬚,可用來篩選浮游生物,所以為濾食性(過濾海水來吃水中的小魚小蝦)。齒鯨是掠食性(會咬人的喔),且牙齒的數目與排列方式受到食性的影響會有不同。
鯨魚和海豚如何區分
一般我們俗稱鯨魚就是只體型較大的鯨豚,例如虎鯨、藍鯨等等,而體型較小,不超過四公尺的,我們則說牠是海豚。不過這只是口語上的區分罷了。實際上海豚是鯨魚的一種,是小型齒鯨。 (粉神奇喔!海中最勇猛的鯨魚「虎鯨」,也就是俗稱的殺人鯨,其實是最大型的海豚!)
http://www.ycps.tp.edu.tw/body/whaletalk/whalewho.htm
http://www.jmes.tpc.edu.tw/sweb/25/down_3.html
http://www.education.ntu.edu.tw/wwwcourse/whale/whalenf.htm

飛魚


科名:Exocoetidae 科俗名:Flyingfishes大陸科名:飛魚科地理分布: 廣泛分佈於全世界三大洋。 型態特徵:體延長,略側扁。頭中大。吻短鈍。眼大。口小,開於前端;兩頜等長或下頜較突出,皆不特別延長;口裂上緣由前頜骨細成。齒細小,有時呈三峰狀。被圓鱗,大而薄,易脫落;側線低且近腹緣。單一背鰭,無棘且位體後方,與臀鰭相對;具有特別延長之胸鰭,其長約體之過半或更甚,末端至少達背鰭基底之前方;尾鰭深叉型,下葉較長。體色為典型之洄游魚類,背部暗色,腹部銀白色。全世界共8屬,約52種(Nelson, 1994),臺灣紀錄6屬21種(Shen et al., 1993)。棲所生態:屬大洋高溫之表層洄游魚類,在春季時隨黑潮北上,喜逗留在藍黑色之海水潮境,但有時可見其游近岸邊礁區外之較深層水域。受驚嚇時會有躍出水面在空中滑翔的習性。主要以橈腳類及端腳類等浮游生物為食。他們所產之卵團具有黏絲可附著於漂浮物或底棲海草之上。

長棘龍v.s暴龍

當長棘龍出現在地球上的時候,恐龍還不知道在哪裡。所謂的「恐龍」出現在中生代,也就是二億四千萬年前到六千五百萬年前。長棘龍出現的年代是在二億七千萬年前的古生代,算起來是恐龍叔執輩的長輩,說牠是恐龍,未免把牠說的太年輕了,足足年輕了三千萬歲,聽起來好像太誇張了…………
  不過,只能怪長棘龍的長相太「恐龍」,一般人從外表也看不出牠們生存年代的不同。可是,難道就這樣要長棘龍一輩子被人家叫恐龍嗎?不能從外表把牠跟恐龍區分出來嗎?





比較一下圖片裡的長棘龍跟暴龍,有沒有發現什麼地方不一樣?啊!?什麼!?暴龍的腳比較長,長棘龍的腳比較短?呃!這樣講好像哪裡怪怪的?不過也算是觀察到牠們的腳不一樣啦!
  古早的動物從水中登陸時,必須想辦法撐起自己的體重,畢竟沒有水的浮力幫忙,又不能整天貼著地面移動,所以必須依靠身體兩側由鰭演化而來的四肢撐起身體。不過因為生長位置的關係,早期動物的上臂跟下臂彎曲的角度很大,走起路來就像是人類用伏地挺身的姿勢走路,非常費力。仔細看看長棘龍的腳,有沒有發現肘跟臂的角度很大啊,從這裡就可以推斷長棘龍跟恐龍應該是不一樣的。恐龍的腳是長在身體的正下方,關節一伸直就可以撐起體重,而且可以做快速的移動唷!
長棘龍並不是恐龍,而是二疊紀初期的原始獸型爬蟲類。從其銳利的牙齒,可推斷其為兇猛的肉食性動物。長棘龍的脊背高聳如帆,故又稱帆龍,由於爬蟲類為冷血動物,體溫取決於太陽,所以推測「帆」為其熱能吸收與發散的器官。
  這樣知道了嗎?下次看到長棘龍,可別再「恐龍!恐龍!」的叫不停了。

蝴蝶


【蝴蝶的一生】
蝴蝶為內生翅群昆蟲,其生活史中分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時期,進行完全變態。 蝴蝶生活史中每一時期各負責不同任務,幼蟲的外表和習性與成蟲完全不同,幼蟲負責攝食,儲存足夠的養分以供給發育,所以幼蟲幾乎是不停的吃,期體重可增加300倍。蛹雖為不食不動時期,但實際上在蛹的體內發生很大的變化,其體內翅芽翻轉至體外,發育為成蟲的翅,至發育完成才羽化為成蟲。自然界中蝴蝶的每一時期都有部份死亡,有些遭受捕食性天敵捕食或寄生性天敵寄生,有的因其他疾病或遭遇不良環境而死亡。若沒有遭受到任何天敵的迫害,一對熱帶蝴蝶一季可產生300萬隻蝴蝶,但在平衡的生態系中,一對蝴蝶平均約可產生二隻成熟的蝴蝶後代。蝴蝶各時期的長短因種類、溫度和氣候而改變,熱帶種類有的卵期約3天,幼蟲期約8天,蛹期約7天,共18天完成羽化。溫帶地區生長較迅速之種類約需8週,有的蝴蝶約需一年時期才完成生活史,其中某一時期在冬季低溫時還需要冬眠。熱帶地區有些蝴蝶需要夏眠以渡過夏季的不良環境。 【卵】每種蝴蝶之形狀、大小、顏色和花紋均不相同,可由卵的外觀分辨所屬科別。鳳蝶科的卵較大,通常為圓形不具條紋,顏色為黃色(例如大鳳蝶)或褐色(大紅紋鳳蝶)。粉蝶科的卵為砲彈狀,縱走條紋明顯,通常為黃色或橙色,例如紋白蝶、端紅粉蝶。斑蝶科的卵為瓶狀黃白色,例如琉球青斑蝶、黑點大白斑。蛺蝶科的卵大多為饅頭型且條紋分明,例如琉球紫蛺蝶、樺蛺蝶、蛇目蝶科的卵為高饅頭型,例如紫蛇目蝶。小灰蝶科的卵通常為圓形,灰白色具刻痕。弄蝶科的卵亦為饅頭型,暗黃白色。若將蝴蝶的卵放置在解剖顯微鏡下觀察,其變化多端更叫人嘆為觀止。 雌蝶通常產卵於寄主植物上之特別部位或其附近,其產卵地點的選擇可能受觸覺、味覺和視覺等影響。 產卵時以黏質分泌固著於產卵地點,一般是產於葉的背面,如此可防止雨淋、日曬和天敵捕食。產卵時雌蝶停留在葉片的正面,腹部彎曲到背面尋找適當地點產卵。有些蝴蝶產卵於幼芽、枝幹、花或葉片的表面等部位。一隻雌蝶產很多卵,以保持孵化成功數,產卵時大多單枚分散,有些種類則數枚相疊排列或集中成堆。 產出的卵從外觀看來,卵殼內只含液體,此時幼蟲胚胎已在卵中逐漸發育。卵的頂端有一細小的精孔,由此供應幼蟲胚胎發育所需的空氣和濕度。若已交尾的雌蝶,其成熟卵由卵巢經輸卵管到產卵管時,來自儲精囊中之精子即由精孔進入卵中,完成受精作用,卵的營養成份以卵黃儲於卵中,卵黃隨幼蟲的發育逐漸消耗。卵殼成份含幾丁質,大多為透明,完成受精的卵,可透過卵殼看到內部胚胎發育。鳳蝶的卵由黃色變為灰色,胚胎發育完成時則變為黑色,此時幼蟲捲曲於卵殼內。孵化幼蟲先咬破卵殼後爬出,一般幼蟲先吃掉部份或全部卵殼,卵殼中可能含有幼蟲生活中所必須的成份,若阻止幼蟲攝食卵殼則會導致幼蟲發育不良。
【幼蟲】
蝴蝶幼蟲基本構造均相似,但每一種類的形狀和顏色大不相同,幼蟲頭部之後有十三體節,前三節為胸部,餘為腹部。除了蛺蝶科的幼蟲表皮之瘤突上長有堅硬刺毛外,一般幼蟲表皮柔軟可屈曲蠕動。除少數熱帶蝴蝶幼蟲具有毛外,大部分幼蟲不具毛,如果在野外發現長滿許多毛之蠕蟲,那大多數為蛾的幼蟲,可別輕舉妄動以免中毒。 幼蟲頭部為堅硬球囊狀,多數幼蟲以植物組織為食,已特化出適於咀嚼之口器。一對大顎用以咬碎食物,一對小顎短小,將食物導入口中,上唇部特化為吐絲器用以吐絲。幼蟲無複眼,其頭部兩側各有六個單眼,單眼和複眼中的小眼相似,每一單眼有角膜和感光區。幼蟲單眼無法對視野內之景觀形成影像,可能只用於辨別光線之明暗強度,幼蟲對食物的定位主要是靠觸覺和嗅覺,單眼只有些微功效。 胸部三節各有一對具關節之胸足,其末端有一爪。腹部十節中,五節具柔軟無關節之腹足,位於第三至第六腹節和最後一節。末節腹足有把握作用以穩固身體,有些幼蟲寧願腹足被撕裂,也不放鬆所把握之物體腹足末端扁平,有一列小鉤協助幼蟲移動,腹足不用時可收入體內,小鉤在腹足上的排列是幼蟲分類上的依據。第1胸節和第1-8腹節側面各具一對氣孔,為呼吸管道之必經門戶。 幼蟲皮表柔軟,肌肉無法著生其上,以體液壓力充脹皮表,蠕動時體壁肌肉和血液壓力協調一致。隨著幼蟲的發育,舊表皮無法容納增大的蝴蝶組織,必須經過4-5次的蛻皮,將老舊表皮更換為較大之新表皮。幼蟲在表皮裂頭前24小時左右於葉片或莖的表面吐絲,建造固定的絲座。固定後,利用肌肉收縮之力使其表皮自背部裂開,再由頭部蛻至尾部,新表皮的色澤通常和舊表皮不同。即將蛻皮的幼蟲,其第一節表皮下部形成較大的新頭囊,使幼蟲看來上身向下彎曲。有時表皮蛻除,舊頭殼仍然停留在幼蟲的頭部,幼蟲需小心地除去,剛蛻皮的幼蟲在新表皮和口器尚未硬化前無法進食。每次蛻皮之間稱作「齡期」,雖然環境狀況和食物的充足與否可影響零期的長短,但此種蛻皮行為是由幼蟲體內之激素很奇妙地控制著。 一般蝴蝶以顯花植物之組織為食,而不食蕨類或苔蘚類,其食性相當特別,只以少數的某種食物為食,如果幼蟲寄主食物缺乏,幼蟲寧願餓死也不攝食其它植物。幼蟲此種攝食行為和植物所含的揮發性物質有關,其幼蟲寄主植物上含某種化學引劑誘引幼蟲前來攝食,而非寄主植物上有化學忌避劑阻礙幼蟲前往攝食,有些小灰蝶幼蟲不以植物為食,而與蟻類共生,其幼蟲由螞蟻攜回巢中,以螞蟻所提供之卵、幼蟲或其它食物為食,而螞蟻則吸食小灰蝶幼蟲背部腺體所分泌之蜜露。 幼蟲口器有發達的大顎,用以咀嚼食物送入消化道,胃是最大的消化區,胃部肌肉不停的攪拌蠕動,以便食物混合促進消化。食物中無法消化之纖維則成卵形粒狀糞便排出,故有食痕之寄主植物附近,往往可以發現其糞便,食痕和糞便也是尋找幼蟲的很好的指標。 其他內部組織和成蟲類似,唯唾液腺在成蟲用以產生消化液,在幼蟲則扮演吐絲的角色。絲由長管狀唾液腺產生,而由紡織突起上的紡織器排出。紡織器有一調節器和一導管,唾液腺產生的絲,由調節器經導管排出體外,遇空氣即硬化,幼蟲頭部左右擺動時,有導管選擇適當地點將絲黏著其上。絲對幼蟲有很重要的防護作用,特別是化蛹的過程,如無絲固定蟲體則無法蛻皮。幼蟲柔軟,活動性不高,是捕食者之攻擊目標,為了自衛,幼蟲有許多構造和習性,具偽裝或警界等作用。
【蛹】 老熟幼蟲停止攝食後尋找隱密地點化蛹,通常位於地表上的植株或其它物體,有的則離開寄主植物到土中化蛹。化蛹的老熟幼蟲將消化道排空,其裂開表皮皺縮由尾端退出後露出蛹。蛹為過渡時期,大部分幼蟲組織重新發育為成蝶構造,其中翅膀、口器和生殖器變化特別明顯。 蛹為裸蛹,形態有二大類,一為帶蛹,以臀鉤固定於絲座上後,另吐一絲線懸掛於胸部,以支持上半身;另一為垂蛹,以臀鉤固定於絲座上,身軀則倒垂懸掛於絲座上。其它有的絲線,將樹葉或泥土黏成小室而化蛹其中,或到土中隱蔽處化蛹,蛹不食不動,故其口器和肛門封閉,只有氣孔開口以便交換氣體,足和觸角被縛住而不動,腹部有明顯的體環,可於後方拍動和胸部完全不同。蛹通常為綠色或褐色,雄蛹只有第九腹節有一開口,雌蛹則第八節和第九腹節各有一個開口。 即將羽化之成蟲可由蛹殼上看出翅膀鱗片之花紋,羽化時蛹殼從頭後裂開,首先露出足和觸角,整個身軀在掙扎出蛹殼。剛羽化時翅膀皺縮而軟弱,先要找適當地點垂倒,以便血液輸入翅中,將翅展為典型翅形,展翅達到正常大小後,保持原狀直到完全乾燥硬化。此時蛹期堆積之代謝廢物由肛門排出。成蟲羽化時間各不相同,有的在清晨,有的在晚上,晚上羽化者休息至次日才開始活動。 【成蝶】蝴蝶成蝶的結構和一般昆蟲相似,由幾丁質外骨骼構成每一體節之體壁,每一體節間由可伸縮的節間膜連繫,以便活動。成蝶的構造,共分頭、胸、腹三部分,每一部分均有特殊的構造,以發揮不同的功能,適應不同的生活。 頭 為球囊狀,有攝食和感覺器官。成蝶主要以花蜜為食,有些以蚜蟲分泌的露汁、腐敗水果、朽木滲出的汁液或腐肉汁液為食。蝴蝶以特化的虹吸式口吻吸食液體食物,其口吻為一中空長管,不用時如鐘錶的發條般捲曲藏於頭下,使用時利用血液壓力伸長,能快速伸入花中刺探是否有花蜜。口吻由二片內凹的小顎外瓣特化延長嵌合而成,頭部能產生虹吸壓力,幫助液體食物由中空口吻上吸。不時地吸收黏性汁液很容易造成阻塞,故須以唾液清理口吻。由於蝴蝶不咀嚼食物,故其大小顎均已退化,有一對下唇鬚位於虹吸管的兩側,佈滿鱗片和感覺毛,用以辨別適當的食物來源。 觸角 蝴蝶的觸角為典型的棍棒狀,末端膨大如錘。每一觸角由數環節構成,環節數目和膨大部位的大小,因種類不同而異,弄蝶之末端膨大部位則成鉤狀。觸角為感覺器官,主司平衡和感覺,其基部有一特殊的亨氏器(Johnston's orgam),於飛翔時用以定位,嗅覺受器則遍布整個表面。 複眼 蝴蝶頭部有兩個顯著的半球型複眼,複眼由許多六角形小眼所構成,每一小眼有一角膜和感光區,並以色素細胞和其他小眼分隔,能夠形成自己的視覺影像,故蝴蝶所看到周圍之影像是由每一小眼所感覺到的小影像嵌合而成。雖然蝴蝶很容易感覺目標物在移動,但其視覺敏感銳度比人低,只能感覺介於某種波長之少數幾種顏色,故有些蝴蝶常到某些特定顏色的花上採密。蝴蝶也能偵測到人眼看不到之紫外線,故蝴蝶看到花的顏色和人不同。在其二複眼之間也有些單眼,單眼很小,對成蟲而言只負責一部分視覺功能。 胸----足翅膀 蝴蝶胸部有足和翅膀,是蝴蝶之主要運動區,胸部以一可彎之頸部和頭部相連。胸部有三節,每一節各有一對可步行、攀爬的足,每一足由基節、腿節、脛節和跗節所構成。基節和腿節之間由一個三角形轉節所連接,跗節通常有五節,其末端有一對爪。蛺蝶科之前足退化,短小而縮向身體,看起來似乎只有四足。有些蝴蝶前足脛節有一可活動的刺,刺上長有一列似刷子的毛,可用以清理觸角。同時蝴蝶也利用前腳來嚐試食物味道,故其前足跗節有感覺器官。 中胸和後胸有一對翅脈,每片翅膀含有上下二膜片,兩膜間有中空的翅脈用以支持。其翅脈排列相當精巧,每一科蝴蝶其脈相均不相同,脈相是很重要的分類依據。翅脈依其位於翅膀上之位置而命名。翅膀和胸部之間有許多小骨片構成關節,用以控制飛行時翅膀之拍動和休息時之折合。 蝴蝶之後翅前方有一翅刺鉤住前翅腹面的抱帶,於飛行時,前後翅能同時振動以達到最大效果。翅膀的振動和肌肉的收縮有關,具有翅膀的胸部肌肉特別發達。飛行時的平衡和定位由亨氏器所控制。蝴蝶為典型的晝間活動性昆蟲,有些種類在強光下飛行,有些則嗜於陰暗處飛行。其飛行的高度因種類而異,有些只在草面飛行,有些則飛行很高。 翅膀的顏色和花紋由其上之鱗片所造成,鱗片如屋頂之瓦片般重疊排列,型態類似球拍,基部有一小柄嵌入翅膀上的凹窩。操作蝴蝶時很容易損壞此精細關節,鱗片因而脫落,以肉眼觀察鱗片似為有顏色之塵粒。蝴蝶之顏色有些由鱗片所含之色素所造成,有些則為鱗片表面之條狀刻紋分散投入之光而產生藍色或青銅金屬光澤。蘭嶼產之珠光黃裳鳳蝶後翅之金屬光澤馳名於世,此為表面構造特殊所造成之構造顏色。 雄蝶另有發香鱗散生於鱗片間,發香鱗基部有一小腺體,產生揮發性費洛蒙,於求愛時刺激雌蝶,此種揮發性費洛蒙來自其基部腺體鱗片之柄,而由鱗片末端之毛狀物散布。一般發香鱗分布於翅之表面,有些則集中成特殊標幟。求愛時雄蝶繞著雌蝶飛舞,不時拍動翅膀發散氣味以刺激雌蝶。有些蝴蝶雖然其氣味由翅膀所產生,卻由腹部末端之毛筆器所散布。毛筆器為一小囊,末端有一叢毛,求愛時以血液壓力擠出。香味散布後毛筆器縮入體內和香味產生器互相接觸,在再伸出散布香味。 腹 蝴蝶腹部有10節,較頭部、胸部柔軟,通常只能明顯的看到7-8節,最後一節特化為交尾器,雄蝶之交尾器為一對把握器(claspers),可於交尾時抓住雌蝶。把握器的存在與否,是分別雌雄簡單又可靠的方法。雌蝶最後體節特化為產卵管嵌入體內,另有一特別開口通到儲精囊,於交尾時接受雄蝶的精子。 雌蝶腹部背面也有一腺體分泌費洛蒙吸引同種之雄蝶,求愛時雌蝶常伸出其腹部露出此腺體,雌蝶之費洛蒙可自遠距離誘引許多雄蝶前來交尾。如果雄蝶、雌蝶均受到異性費洛蒙的刺激,即完成求愛動作準備交尾。交尾時雌蝶固定,雄蝶則利用尾端之把握器抓住雌蝶尾部。交尾時間因種類而異,通常約一小時左右。雄蝶將精子輸送到雌蝶體內之儲精囊內,產卵時儲精囊內之精子才和成熟的卵受精再產於體外。交尾時若受到打擾,雌雄蝶一起飛走而不中斷,通常雌蝶控制飛翔,雄蝶被拖著走,雄蝶可重複和雌蝶交尾多次。 內部構造(血管、消化系統、馬氏管神經系統、生殖器、氣管) 昆蟲沒有血管,其內部器官完全浸潤於體壁之血腔中,血液循環由位於背部長條形心臟所控制,心臟管肌肉之規律收縮與擴張將血液自心臟末端運送到前端,再流入血腔中之各器官,血液中之血由心門進入心臟再循環。 蝴蝶之消化系統已特化為適應液體食物之消化,其口吻基部開口於咽頭,咽頭球形具有發達的肌肉,為一完善的吸收器。咽頭體壁肌肉的縮張造成體積改變,導致幫助幫浦作用使液體食物由口吻上升,當咽頭體積擴大時會造成咽頭內局部真空,液體食物由口吻流入咽頭。咽頭之體壁再收縮將食物送入下方之食道。咽頭和口吻交接處有一瓣膜可防止咽頭收縮時將食物擠回口吻。食物由食道進入啊囊內暫時儲存,再到胃時才發生真正的消化作用。無法消化之食物經後腸由肛門排泄,已消化的食物由血液吸收後,以脂肪的形式儲存於脂肪體內。脂肪體通常為薄葉狀脂肪組織,位於昆蟲之表皮內層或消化道四周,雌蝶之脂肪體較發達,以供應卵巢發育所需的養分。 蝴蝶無腎臟而以馬氏管進行排泄作用,馬氏管位於中後腸連接處,為細長之管狀物,其基端固著於後腸之最前端而開口於後腸內,另端封閉游離於血腔中,藉滲透作用由體液中吸取代謝廢物。主要含氮排泄物以,是以尿酸行經馬氏管進入後腸和排泄物由肛門排出體外。 神經系統由神經細胞和神經球組成,神經球有一位於頭部稱為腦,腦後有一神經索位於消化道下方通至身體末端。沿著神經索有許多膨大之神經球,通常胸部有兩個,腹部有四個,神經球有許多小神經遍布全身。另有特化的內臟神經和消化系統及生殖系統相連,周圍神經則分佈至體表。 蝴蝶內生殖器官包括一對生殖腺和運送生殖細胞之生殖管道。雌蝶每一卵巢有四葉小卵巢,每一小卵巢有不同發育期的卵,另有一儲精囊儲藏精子以便產卵時完成受精。雌蝶也有攝護腺分泌黏狀物質,於產卵時將卵固定於產卵處。雄蝶有一對精巢產生精子,有些蝴蝶的兩個精巢混合為一團,另有精子儲藏室可於未交配前儲存精子。 哺乳動所需的氧氣是由血液攜帶運轉全身,蝴蝶體內的器官所需之氧氣則分別由氣管系統所供給,氣管開口於外骨骼上之氣孔,蝴蝶共有九對氣孔。氣孔末端細微,深入組織以擴散作用交換氣體。活動性高之蝴蝶呼吸加速,氣體交換也必須加速,然而經由呼吸系統的擴散作用所能給予之氧氣有限,此蝴蝶個體不大之限制因子。 蝴蝶的顏色 蝴蝶是一種美麗的小動物,除了牠們有優雅的型態之外,牠們的翅膀上的五彩花紋,是蝴蝶最大的特徵。這些精緻的的色彩和花紋因種類不同而有差異。但同一種的蝴蝶則無論千隻或萬隻均有完全相同之色彩和斑紋。牠們為什麼需要裝扮的如此漂亮呢?一個用意是要分別種類,另一個用意是藉以引誘同種異性。在蝴蝶的世界裡,雄體通常小且美麗,雌體通常較大而色彩較不鮮艷,甚至灰暗。 蝴蝶翅膀上的美麗顏色,其來源與其他一般動物完全不一樣,它並不是來自其身體上的細胞而是來自鱗片的顏色。一個鱗片並不是一個細胞,而是由構成翅膜的細胞向外分泌伸展的所謂細胞之衍成物。通常鱗片成扁平之羽毛狀,而在基部縮成針柄狀穿入翅膜。通常鱗片是輕輕地依附在翅膜,很容易脫落。假如用顯微鏡看蝴蝶的翅膀,我們將發現成千成萬的這些鱗片,有系統地並整整齊齊地密排在翅膜上,使整個翅膀依種類而呈現一定的色彩和顏色。 有些鱗片內含無數彩色的裸粒狀色素,這種鱗片的顏色來源與日常所見的種物質的色彩相同,我們稱它為化學色或者色素色。但有些種類的蝴蝶翅膀因光源的種類、光向而呈現閃光或變換顏色,這些就被稱做物理色或構造色,這種鱗片在顯微鏡下觀察時找不到顏色,鱗片本身是透明的,但是它的表面有特殊的物理構造,通常是有縱走的許多深溝,溝內更有密排而具週期性的密排構造,使其接受外來光線以後能發生不同的折射、干涉、繞射,然後反射出部份特殊光頻率的光線而產生燦爛的金屬光澤,當然這類翅膀會因光線種類與方向的不同,而隨時產生不同深度甚至不同顏色,假如光線由翅膀的背面通過,即因無光線可資反射,牠的翅膀頓成透明無色。

2008年11月29日 星期六

麻雀

麻雀:

中文名稱:麻雀鄉土名:厝鳥學名:Passer montanus 英文俗名:Tree Sparrow科別:文鳥科棲息地:城市鄉村區麻雀,廣泛分布於台灣,以及華北至華南,西達西藏,東至日本、朝鮮。在台灣除了山岳地帶或森林,有人煙之處均能見其芳蹤;在中部,梨山武陵農場海拔2,000公尺處也見其蹤跡,通常棲息於鄉村或城市,營巢於建築物之隙縫、簷瓦之間,所以據其生態習性而有〝厝鳥〞之名,是典型與人共居的鳥類。牠們在非繁殖期即成群活動。在農村,穀物成熟時,雖有加害之嫌,但平常乃是以草籽、昆蟲為食,尤其育雛時以昆蟲或其幼蟲為主食。成鳥約長 :13~13.5公分從此網站---> http://taiwanbird.fhk.gov.tw/org/03dbase/date_a54/date_a54_word.htm還有聲音和影片麻雀 Passer montanus 台語 : 厝鳥 燕雀目(Passeriforms)/文鳥科(Motacidae) 體長 :14 公分 展翅長:23 公分 褐頭白面帶有黑色雙頰的麻雀,主要分佈在歐亞大陸,除兩極附近、大洋海島外,在全世界都可以看到他們。。在東亞,麻雀就棲息在人類的活動區內,通常在民房的屋簷下或是通風口處築巢;在秋、冬季時,常大群地聚集在蘆葦林、草地或是稻田附近,叫聲為「唧」。<<觀鳥點>> 在台灣除了森林及超過 2000公尺的高山外,只要有人類的地方就有麻雀出現。 <<食性>> 以植物種子及果實、昆蟲為主食,可說是雜食性。 <<特徵>> 頭部為暗褐色,臉部為灰白色,頰處有黑斑,嘴型粗短,翼短且圓。腳短,以蹦跳方式於地面移動。 從此網站---> http://taiwan.yam.org.tw/tbc/cnt_31.html另外網站找的麻雀圖片---> http://img74.imageshack.us/my.php?image=untitled880lz.png


豹是屬於貓科豹屬下的一種動物,在豹屬的四種大型貓科動物(其餘三種為獅、虎及美洲豹)中體積最小。肩高約0.9米,體長約一米,體重50千克。僅尾長就60厘米。豹的顏色鮮艷,有許多斑點和金黃色的毛皮,故又名金錢豹。棲息環境豹的棲息環境境多種多樣,從海拔100米的低地到海拔3000米的高山都有。適應力頑強,生境包括森林、草原、濕地沼澤、沙漠、雪地等。習性與捕食豹可以說是敏捷的獵手,身材矯健,動作靈活,奔跑速度快。既會游泳,又會爬樹。性情機敏,嗅覺聽覺視覺都很好,智力超常,隱蔽性強,這些是老虎獅子所及不上的,牠亦是少數可適應不同生境的貓科動物。細如金龜子,以至重達900公斤(1,984磅)的大羚羊(Giant Eland)都是豹的獵物[1],而豹主要的食物包括有蹄類動物及猴子,但亦會捕獵齧齒類、爬蟲類、兩棲類、鳥類及魚類等動物[2],甚至腐肉也包括在內,視乎獵物產地而定。豹也有捕食黑猩猩的的紀錄。總括而言,豹捕獵約90個不同物種的動物。在獵物缺乏時,牠也會捕獵家畜,因而發生人豹之間的衝突。和一般貓科動物一樣,豹會在密林的掩護下,潛近獵物,並來一個突襲,攻擊獵物的頸部或口鼻部,令其窒息。非洲品種通常把獵物拖上樹慢慢吃,以防獅子或鬣狗等食肉動物前來搶奪。在食物鏈上,豹處於次等捕獵者的位置,這亦意味著豹同時是老虎及獅子的獵物。繁殖3至4月份發情交配,6至7月份產子,每胎3至4子。性成熟約7歲。分佈亞洲非洲等地,從西非到蘇門答臘,華北至華南也有豹的蹤影。亞種桑給巴爾島亞種(極危, 可能滅絕) 華南亞種(低危) 印度支那亞種 (易危) 華北亞種 (易危) 西奈半島亞種 (極危, 可能滅絕) 斯里蘭卡亞種 (瀕危) 爪哇亞種 (瀕危) 阿拉伯半島亞種 (極危) 東北亞種 (極危) 北非亞種 (極危, 可能滅絕) 指名亞種 (低危) 波斯亞種 (瀕危) 歐洲亞種 (滅絕) 小亞細亞亞種 (極危, 可能滅絕) 現狀:瀕危估計數量:全世界2000萬隻。瀕危因素1.因毛皮鮮艷而被大量捕殺 2.因會襲擊家畜而被處以「害獸」的罪名被大量捕殺。 保護措施豹已被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一級保護動物,嚴禁捕殺。

貓通常指家貓,是一種小型貓科動物,學名Felis silvestris catus,是野貓(Felis silvestris,又稱斑貓)中的亞種,此外也有其他未經《國際動物命名法規》認可的命名,如Felis catus。人類從古代就有養貓的紀錄,並在5000年前便已完全馴化貓,古埃及人會飼養貓來捕捉老鼠及其他齧齒目動物等,以防止它們吃掉榖物,現在,貓成為了全世界家庭中極為廣泛的寵物,飼養率僅次於犬。壽命平均為12年。品種已被認證的貓會稱為純種貓,主人會讓貓們繁殖出他們認為趨于「完美」的物種(參見選擇繁殖),但因為純種貓多為近親交配,健康狀況和混血貓相比普遍較差。只有1%的貓為純血統,其餘99%的貓為混血統發情的母貓(1)會愛撒嬌....用臉磨襯,頻率及程度比平常高(通常飼主仔細觀察才可發現)(2)會發出咪嗚聲(正常是喵喵叫~ 可是叫聲會變)(3)尾巴直立會抖(顫抖的那種.....抖啊抖的)(4)後腳會原地踏步...伏在地上,後腿原地踏步卻沒有前進(因為她是在發情,不是在走路)(5)偶爾會在地板打滾.....翻滾個二.三圈......發情的公貓(1)會喵喵叫~~~~(這也不稀奇吧~ 大家應該都知道)(2)會坐下來舔自己的生殖器.....公貓的生殖器在體內, 我發現他會學人一樣的坐姿坐下,低頭舔自己的生殖器....牠有壓出一根細細的東西.....我想應該是他的......(3)聽說發情的公貓會亂尿尿.... 可是我們家的目前都沒有發生過(4)發情時牠發現有母貓的氣味或看見母貓, 翻臉不認主人.....如果主人阻止牠會視主人為敵人.....求偶....公貓主動, 母貓被動 , 公貓會在母貓周圍環繞, 母貓會哈氣示威, 公貓會找機會咬住母貓的後脖子....母貓會掙扎想回頭咬公貓....這過程應該算求偶, 因為如果公貓不夠強壯, 讓母貓掙脫, 公貓就沒有交配的機會.......交配成功以上求偶動作其實也是交配的一個姿勢, 如果公貓成功制住母貓, 就會橋動作交配, 姿勢與狗很類似, 但時間很短, 數秒即完成, 一交配完成公貓會放開母貓, 母貓會出現嘶叫聲(很慘烈的叫聲), 之後在地上瘋狂翻滾...公貓會很置身事外的看著母貓在地上滾呀滾滴....母貓是否懷孕肚子會微微鼓起~ 摸起來是比較硬的鼓起,不像變胖的脂肪組織....通常事發隔天要判定是否懷孕很難啦~~都要過陣子才能判定, 你也不用急, 基本上有觀察到上述交配成功狀況懷孕機率是90% 以上, 因為母貓體內只要接受到有精子進入就會排卵, 受精機率很大....你可以數日子準備幫他接生了...........

狼是犬科家庭Canidae的成員,並且包括草原狼、狐狸、胡狼和家養的狗。在1700年,一位名叫Carolus Linnaeus的科學家給狼取了科學名字〈Canis lupus〉,直到今天。狼和德國牧羊犬、雪橇犬很類似。但是,狼比相似大小的狗有更長的腿和更大的腳。多數公狼體重在32到45公斤(70-100 磅),母狼通常在24到41公斤(55-90 磅之間) 。而且,在高緯度發現的狼比在低緯度發現的狼體型還要大。但是也有例外,有些北加拿大和阿拉斯加狼的狼比生活在高緯度的北極狼還要大隻。1939 年最重的狼(175 磅)在阿拉斯加被發現,大的相當異常的狼。如何計算狼的體長呢?從鼻子到尾巴的末端,通常公狼約在1.5 到1.9 米之間(5 到6.5 英尺),母狼在1.3 和1.8 米之間(4.5 到6 英尺) 。 狼有許多顏色,但多數人以為灰狼就是灰色。Canis lupus經常叫灰狼或木狼(森林狼)。灰狼經常有包括毛髮是白、黑、栗子或灰色。並且一些灰狼有一個不同顏色的馬鞍背型的毛髮在牠們的背部形成對比。所以「灰狼」不全是灰色的。牠們還有奶油色或黑色。加拿大的狼在高緯北極是白色或奶油色,且北加拿大的狼大約有三分之一是黑色的。可以以毛皮褪色來觀察黑狼的年齡。即使是同樣的一窩小狼顏色Canis lupus beothucusNewfoundland wolf(紐芬蘭狼)紐芬蘭、加拿大中等大小,毛色純白人類對紐芬蘭狼所知有限。1911年絕種Canis lupus bernardiBanks Island tundra wolf(班克斯島凍原狼)班克斯島西北、加拿大和維多利亞島之間的海島白色大狼,背部是黑色的1918年至1952年間絕種Canis lupus columbianusBritish Columbia wolf(不列顛哥倫比亞狼)西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 西亞伯達和南育空 體型大,顏色多樣,但多數是灰色和黑色不列入瀕臨絕種名單Canis lupus crassodonVancouver Island wolf(溫哥華海島狼)溫哥華島體型中等,毛色一般為暗灰色-Canis lupus fuscusCascade Mountains wolf (喀斯喀特狼)或brown wolf(棕狼)喀斯喀特山體型介於中型和大型之間,毛色多為肉桂色和淡褐黃色幾個個體也許存在南不列顛哥倫比亞省Canis lupus griseoalbus-曼尼拖巴中部、薩克斯其萬省北邊、亞伯達體型大,毛色多為灰色,白色和黑色也居多並不是所有分類學家都認可這個亞種Canis lupus hudsonicusHudson's Bay wolf(哈德森灣狼)西北疆土和北曼尼托巴、哈德森灣北部和西邊中等大小,毛經常呈現白色這些狼經常跟隨北美馴鹿牧群移居南部

獅子
獅子的學名為 Panthera leo,在分類學上是屬於食肉目貓科,經過數千年的天擇演化後,牠們可說是世上最完美的掠食者。 獅子習慣在昏暗的黃昏時節出外狩獵,每次獵食的肉量可達 50 公斤之多, 雖然小型的脊椎動物、長頸鹿和野牛等,經常是牠們狼吞虎嚥的對象,但其實像羚羊這種體型較大的動物,才是牠們最愛的獵物。獅子通常不會每天出外覓食,但一週至少會出外狩獵一次。
負責獵食的通常是母獅,牠們奔跑的時速可以在 70 公里以上。單獨出外狩獵時,獅子會一邊監視著獵物,一邊慢慢地接近,直到距離近到牠們能以極快的速度一舉抓住獵物時,才會猛然出擊。一旦捕抓到獵物後,牠們會立即咬斷獵物的脖子,殺死獵物。
獅子經常會埋伏在動物喝水的地方,在那裡靜待獵物前來。有時候,獅子們也會成群地出外狩獵,而這時所用的策略也就不一樣了。一部分的母獅會以草叢為掩護,小心翼翼地從上風處包圍獵物群,以免獵物聞到牠們的味道而逃走。同時,另一隻母獅則會從另外一邊,將獵物往其他母獅躲藏的方向趕,好讓躲在草叢中的母獅能出其不意地攻擊獵物。
狩獵結束後,通常是由雄獅率先享用獵物,等牠們酒足飯飽後,才會允許母獅過來繼續吃。獅子吞食獵物的速度非常快,這是為了避免食物被其他動物奪走。不狩獵的時候,獅子們不是悠閒地休息就是在睡覺。牠們居住在空曠的草原上,一天要睡上 20 個小時。一覺睡醒後,牠們會張著大嘴大打呵欠,利用深呼吸讓血液充滿更多氧氣,舒筋活血準備再次出擊。
群居生活
獅子是領域觀念非常重的動物,經常會留下氣味做記號,標示自己的領域。獅子的吼聲也非常嘹亮,9 公里遠便可聽到。雖然這洪亮的吼聲令人印象深刻,但它的作用其實是要警告其他獅子:不要接近我的領域。獅群最多可由 30 隻獅子組成,通常會包含一個或多個家族,而每隻獅子則各有各的地位。
通常獅群是由一隻雄獅統領,其下會聚居一群母獅與幼獅。獅群往往可以再細分成不同的小群,每個小群通常是由 3 到 10 隻成年母獅和牠們的幼獅所組成。
獅群會與其他不同的獅群會合交流,以便保持物種內基因的變異性。
母獅的懷孕期為 110 天,每次可產下一到四隻不等的幼獅,不過通常是兩隻。剛出生的幼獅皮毛具有斑點,不算尾巴的話體長約為 32 公分。獅群中的幼獅,是由母獅負責照顧,不過在叢林中求生存的獅子們,往往很難兼顧幼獅的安全,因此通常只有三成左右的幼獅,能存活到兩歲以上。
雖然獅子素以凶猛殘暴聞名,但牠們不論年齡大小,其實都是非常喜歡玩樂的,你經常可以看到牠們之間玩得不亦樂乎的模樣。
雄獅的頭部與頸部長有濃濃的鬃毛,顏色從淺栗色到黑色不等,長度則可以長過肩頭直到腹部。從鬃毛也可以看出雄獅狀況,飲食越充沛身體越健康的雄獅,鬃毛便越長越濃密。
鬃毛的功用之一,便是在雄獅打鬥時,降低對手猛擊以及狠咬的殺傷力。成年獅子中,雄獅的體型較母獅來得大,即使不算那一公尺長的尾巴,體長也可達 2.5 公尺,體重則更可高達 300 公斤。母獅沒有鬃毛,平均體重約為 200 公斤。
原先獅子的數量非常多,羅馬時代的馬戲團甚至可以只為了營造驚人的景象,而聚集 500 隻以上的獅子。然而在西元紀年初期,歐洲已經見不到任何野生獅子的蹤影了。
在非洲,由於人類大舉開墾草原,獅子也開始從大部分的地區中消失。儘管很多國家都禁止獵捕獅子,但是由於人類嚴重破壞了獅群的天然棲息地,因此獅子的生存還是面臨了極大的威脅。至於目前唯一能看見野生亞洲獅蹤影的地方,只剩下印度卡提亞瓦半島 (Kathiawar Peninsula) 上的吉爾森林國家公園 (Gir Forest National Park)。亞洲獅 (Asiatic Lion) 是獅子的亞種,學名為 Panthera leo persica。
在保護區以及非洲的國家公園內,獅子的生存不但沒有受到威脅,反而還成了吸引遊客前來觀光的主因。豢養的獅子壽命可達 35 年,不過由於野外生活不易,野生獅子一般的壽命則為 15 年左右。

綿羊


綿羊:中大型綿羊供肉用和毛用。公羊有笨重的大角、母羊只有短角。臉和腳光滑。該品種于1950年培育成功是科學研究的成果,始祖是某些具有強壯基因的羅姆尼綿羊,該基因能使綿羊長出長度好、髓化程度高的羊毛。但特拉斯代爾綿羊的大角和直毛卻和羅姆尼綿羊的無角和捲毛大不同。特拉斯代爾羊毛手感粗糙,將其與羅姆尼羊毛混合織成的羊毛地毯具粗曠手感。羊毛類別:雜交種毛纖維直徑40微米毛叢長度200-300mm剪毛量5-7公斤林肯(Lincoln)綿羊: 林肯羊體型大、產毛量高和羊毛長度長且富有光澤的特點,除肉、毛兼用外,常作育種用。林肯羊原產於英國東海岸林肯郡,18世紀中葉,用當地純種林肯母羊與萊斯特公羊雜交育成。這種羊適應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牧草茂盛的生態條件,對貧瘠地區適應性較差。具有林肯血統的考力代羊和波爾華斯羊﹐都是優良的半細毛羊品種。林肯羊毛被全白、呈毛辮結構、無底絨、纖維粗而均勻。毛叢呈鬆散的扁平結構、油汗適中、淨毛率高、毛叢的捲曲少而均勻、呈波長較長、波幅較小的長波浪捲曲。羊毛的強度和伸長度大。手感平滑柔軟、反光性較好、有絲光或玻璃光般明亮光澤。林肯羊毛是製做長毛絨織物、襯裡、旗布、毛毯等裝潢家飾和工業用品的原料。產品富有光澤﹐經久耐用﹐保形性好﹐不易起球氈縮。常供作毛海的替代物或與其混紡。羊毛類別:長羊毛纖維直徑37-41微米毛叢長度175-200mm剪毛量6-7.5公斤美利奴(Merino)綿羊: 骨架完美的綿羊,提供絕佳羊毛。公羊有笨重的大角常去角)、母羊只有短角。臉和腳白色。美利奴羊最早約在15~17世紀育成於西班牙。在各地區不同的自然環境和飼養管理條件下﹐衍生而形成美利奴羊的各個族系。以美利奴血統為主的細毛羊遍布世界各地﹐其產毛量約佔世界羊毛產量的三分之一﹐其中澳大利亞年產美利奴毛(原毛)約35萬噸﹐相當於世界細羊毛產量的40%,是美利奴羊毛的最大生產國和供應國。美利奴羊毛的特點是毛被質量均勻、端部平齊、捲曲密而均勻、纖維表面覆有細密的鱗片、含油脂量高、洗後色澤潔白、帶有銀光或珠光般的優雅光澤。美利奴羊毛紡紗性能優良﹐可紡支數高﹐手感柔軟而有彈性﹐適宜於製做優良的精紡織物。它還具有良好的縮絨性﹐也是呢面豐滿緊密的粗紡織物的優良原料及從中、高檔直到優質的衣料。羊毛類別:細羊毛纖維直徑15-24微米毛叢長度65-100mm剪毛量3-6公斤紐西蘭羅姆尼(New Zealand Romney)綿羊: 中大型綿羊供肉用和毛用。臉和腳也長毛。羅姆尼羊在英國又稱肯特羊﹐是19世紀中引用萊斯特公羊改良當地羊選育而成。羅姆尼羊較耐苦、抗病力強、既適應潮濕的低牧地,又能適應較寒冷的高原條件。紐西蘭飼養數量最多﹐約佔綿羊總頭數的45%。羅姆尼種綿羊的羊毛。屬長毛種羊毛,是製造粗絨線、長毛絨、毛絨呢等的優良原料。毛叢呈圓形結%

袋鼠


袋鼠顧名思義,是一種有袋類動物,可是有很多人總把牠們和老鼠相提並論,這是不對的,因為老鼠是齧齒類動物。
在澳洲,牠們成群活躍在草原上,以野草、野菜等為食,有時候也會為害農作物,但是由於牠們只產在澳洲,因此當地政府極力保護這種動物。
不過如果牠們的數量太多,不但會把草原吃得光禿禿的,也會和牛,羊爭奪食物,所以澳洲政府仍然會視實際情況,作計劃性的捕殺,這也就是為什麼該國全力保護袋鼠,可是「跳跳肉」(袋鼠肉)依然能外銷的原因。
袋鼠的種類多達五十餘種,而雌袋鼠的共同特徵是腹下的袋囊;這個育兒袋不但是袋鼠寶寶小時候哺育的地方,也是牠們的避難所和搭免費「旅行車」的特等車廂呢!通常,袋鼠寶寶在媽媽懷孕約三十到四十天之後就生下來,這 時候,它們會一步步爬進媽媽的育兒袋中續吸奶發育;這種哺育方 式、十分特殊。


住在澳洲森林或草原 體長約100--150公分,體重約80斤 特點是媽媽有一個育兒袋 媽媽的懷孕期約30--40天,一次可產1胎
喜歡吃野草.野菜,壽命約20年


2008年11月18日 星期二

刺蝟




刺蝟別名刺團、蝟鼠、偷瓜獾、毛刺,在動物學中屬於食蟲目、異溫動物,因爲牠們無法穩定地調節自己的體溫,使其保持在同一水平,所以,刺蝟在冬天會有冬眠現象。刺蝟性格孤僻,喜靜、畏光、懼熱、怕驚;耐餓、耐旱能力超強;但可能很少人知道,這位人類親切的古老鄰居,已經是世界級的瀕危物種。*適應力超強的各地刺蝟分佈在阿拉伯,撒哈拉沙漠的沙漠蝟會進行所謂的夏眠;其親緣種印度蝟在斷絕糧水的飼養條件下尚能存活四到六周;大耳蝟在印度也有冬眠期。一般來說,刺蝟都有忍耐蟄伏期體溫和代謝率降低的能力,以渡過寒冷、炎熱或食物短缺的困難時期。而大陸地區屬於蝟科的動物共有六屬七種,分佈最廣的就是刺蝟。*防禦度極高的有力短刺刺蝟是一種長不過二十五釐米的小型哺乳動物,體形肥矮,四肢短小。爪子彎而銳利。眼睛和耳朵都很小,有一張突出的長臉和不斷抽動的鼻子。雖然身單力薄,行動遲緩,卻有一套保護自己的好本領;身上有短而密的刺,遇敵人侵襲會立即蜷曲成球,以刺保護身體(活脫脫就像是陸地版河魨)。刺蝟身上的硬刺是牠們的一大法寶,針刺是毛髮的變異,非常尖,摸起來十分不舒服。一隻成年的刺蝟身上大約有五千根刺,隨著成長的過程,背上的刺也會不斷增多,以保持一定的密度,所以一隻特大的刺蝟身上可達七~八千根刺喔!刺蝟的腹部佈滿細軟的毛髮,當蜷起身體時,刺蝟會收縮全身的肌肉,使頭尾相拉,縮成一個圓球,敵人便難以攻擊,這是刺蝟最有效的防衛方法。*耗時又驚險的求歡過程刺蝟求偶的過程及拖拉又喧鬧,雄刺蝟必須一連好幾個小時圍著雌刺蝟轉圈子。因為刺蝟交配時必須雌刺蝟採取合作的態度,否則交配不可能進行,雄刺蝟的肚皮很薄,雌刺蝟只要稍微施展它的刺,雄刺蝟准被紮跑。*葷素不忌,容易飼養傳說中,刺蝟喜歡用牠們背上的硬刺搬運蘋果;事實上,刺蝟的主要食物卻是毛毛蟲、甲蟲、蝸牛、蚯蚓這樣的小動物。一隻刺蝟每天能消滅七十克左右的蟲子。所以,牠們並不會在窩裏儲存像蘋果這類的食物。刺蝟是雜食性動物,在野外主要靠捕食各種無脊椎動物、小型脊椎動物以及草根、果、瓜等植物野生。*冬眠期長達五個月之久每年冬季一到,刺蝟都會進入冬眠期,在漫長的五個月裡,牠們幾乎像是一具屍體,渾身冰冷一動也不動。到了三月,牠們的體溫才會開始慢慢升高,呼吸和心跳也逐漸加快。當刺蝟準備過冬時,會先在身體裏儲存兩種脂肪,一種是普通的白色脂肪,另一種特殊的棕色脂肪長在兩肩的胛骨處,必須要有後者的存在,刺蝟才能安然地度過寒冷的冬天。*認識刺蝟的四季活動春季:冬眠結束,刺蝟醒來,當氣溫上升到十度時,刺蝟會感到非常口渴,急切地尋找水源。此時千萬不要餵食牛奶,因?這樣會導致死亡。這時候,比尋找食物更要緊的就是尋找配偶。母刺蝟在接受求偶前,雄刺蝟要在她周圍耗上幾小時之久,此後,他就完成了使命。母刺蝟開始尋找安全清靜的地方,作為自己和三十天後即將出生的小刺蝟的巢穴。夏季:小刺蝟出生後,全身約有一百多根刺,出生後前兩周看不見東西。小傢伙由母乳餵養四至八周。兩個月後,母刺蝟停止照顧幼刺蝟,讓牠們獨立生活。成熟的刺蝟平均每餐進食四十克食物。大約有百分之九十的小刺蝟活不過一年。如果想對養育幼子中的刺蝟媽媽提供幫助,可以餵食一些專用營養品,千萬不要拿牛奶、麵包和調味食品給牠們。秋季:刺蝟主要精力放在覓食上。每晚可吃掉兩百克食物。成年刺蝟體重可達二點五公斤。牠們用小樹枝和雜草來營造冬眠的巢穴。有時巢穴會有寬達五十釐米的隔層,牠們也能在木製樓梯下或其他人造場所冬眠。冬季:刺蝟在巢穴中冬眠時,體溫下降到九度,一分鐘呼吸一至十次;枯枝和落葉堆是刺蝟最喜歡的冬眠場所。冬眠中的刺蝟會偶爾醒來,但不吃東西,很快又入睡了,因為冬眠的刺蝟如果過早醒來是會被餓死的。*不易患病的健康寶寶刺蝟每年四月開始婚配生育,一年一至二胎,目前已有變異成功的白色刺蝟。初生幼仔背上的毛稀疏柔軟,但幾天後能逐漸硬化變為棘刺。刺蝟適應能力強,疾病較少,沒有傳染性疾病,只要飼養管理和衛生措施得當,刺蝟是很少得病的,主要疾病是腸炎、皮癬、寄生蟲等,一般用人類相應的藥物就可治療。目前由人類養殖成功的刺蝟,不僅生長發育快,繁殖能力強,食量少、食性雜,不易生病,而且適應性強,容易馴化飼養。*需要安靜的獨立空間刺蝟有喜靜、怕光、晝伏、夜出的習性,家庭飼養最好選擇比較安靜,人為干擾較少的地方;有庭院的家庭最好飼養在院子裏,要不然飼養在陽臺也可以。飼養時可用八十釐米見方的木箱給刺蝟建巢窩,窩內鋪上乾草、松樹葉或麥稈。窩外最好用石頭和泥土疊成一座小土堆或假山,種上花草,供刺蝟活動使用。野生刺蝟的性格非常孤僻,怕光、怕熱、怕驚;一旦脫離野生環境被人類當成寵物飼養,也就等於下達了對牠的「死亡通知書」,因此,請千萬不要任意將野生種的刺蝟當成寵物喔!!(本文轉載自2003年12月號 Doggy & Kitty 寵物誌 文/Jan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