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31日 星期三
河馬
河馬(學名:Hippopotamus amphibius)的名字源自於希臘語「ιπποπόταμος」(英文名稱即hippopotamos,希臘語的hippos即「馬」,potamos即「河」),英文常縮寫成「hippo」,是源自非洲的大型草食性哺乳類動物,是生物分類法裡河馬科中的兩個延伸物種的其中一個(另一個是倭河馬)。河馬是半水生的,棲息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河裡或湖中,通常高達40頭以上的族群。白天的時候他們會為了保持身體的清涼而待在水中或泥沼裡;公河馬具有領域性,繁殖及生產皆發生在公河馬掌控延伸的水域中。他們會在傍晚的時候出水域來吃草。然而,雖然河馬在水中互相倚靠休息時會在水中的領域內,但吃草是屬單獨的活動,河馬在陸地上是沒有領域性的。儘管他們的身體很像豬和其他陸地上的偶蹄目,他們最親近的親戚是鯨目,如鯨魚、海豚等等。鯨魚和河馬的祖先是由其他來自六千萬年前的偶蹄目分支。最早的河馬化石,屬於來自非洲的肯亞河馬屬,大約是一千六百萬年前。
海豹
鋸齒海豹又叫食蟹海豹,體長2.5米左右,體重 200多公斤,雌性軀體大于雄性。其體色從銀灰色到深灰色,有時呈淡紅色,背部的色澤比腹部深。鋸齒海豹口腔中長有成排尖細的牙齒,上下交錯排列,很像鋸齒,由此得名。它以磷蝦為食,把它稱為食蟹海豹是一錯覺,因為南極的蟹類極少,不足供其食用。85%的鋸齒海豹身體有傷痕,這是遭受虎鯨的侵襲而造成的,有些是爭奪配偶時留下的。 雌性鋸齒海豹2年性成熟,懷孕期9個月,在海冰上生殖,每年一胎,每胎產一仔。暖季,鋸齒海豹組成繁衍的家庭:一頭雌海豹領著几個兒女,有時也有一頭雄海豹臨時加入,棲息在海冰上。其他季節,它們分別活動在浮冰的邊緣。有時也見有三四十頭的小群體,但大群體很少見。 鋸齒海豹是南極海豹中數量最多的一種,約3000萬頭,占南極海豹總數的90%以上,也是世界海豹中數量最多的一種,占世界海豹總數的85%。據說,它也是當今世界上數量最多的大型哺乳動物。
海獅
加州海獅的外表是各種深淺程度不同的巧克力色,通常母海獅比公海獅顏色淺。公海獅可以重達450公斤,是母海獅的三倍重。海獅的臉長的像狗,其鼻部肌肉可以封住外界的水。一層厚脂肪把牠們和外界寒冷的溫度隔離,短皮毛可以保護皮膚不受岩石傷害。公海獅大約五歲時頭上會長出骨冠。海獅有很大的前鰭狀肢和後鰭狀肢可以用來在陸地上行走。 加州海獅以聰明、頑皮以及吵鬧的叫聲而出名。海獅咆哮聲很大,所以名為「海上之獅」。經常能在動物園和水族館裡發現訓練過的海獅,這些動物能待在水底達15分鐘,並且在瞬間能達到每小時40公里的游泳速度。牠們經常潛入水下100公尺深,最深的潛水紀錄是250公尺。人們也曾觀察到海獅像海豚一樣跳出水面及沖浪。 與其他的水生哺乳動物不同,海獅在海洋和陸地上都能生活很長一段時間。海獅高度群居,牠們喜歡緊密的聚集在一起。牠們在水中會聚集成更大的團體(稱為Colony)。在五月到七月的繁殖期內,陸上群體會變得相當龐大。 在繁殖期,公海獅沿加州南海岸建立地盤,稱為海獅棲息地。公海獅邊巡邏牠們的地盤,一邊不停的叫。根據體型和力量,一隻成年公海獅最多可和40隻母海獅交配。 幼海獅出生時眼睛是睜開的,並且似乎一出生就能游泳。新出生幼海獅有一層黑色的表皮,大約三個星期後會長棕色毛。幼海獅出生後幾天,母海獅為了尋找食物,會將牠的孩子留在擁擠的海獅棲息地。回來時,母海獅用似喇叭般響亮的聲音呼喚牠的幼海獅,幼海獅則以低沉的聲音加以回應。牠們繼續叫,直到找到對方為止。母海獅會以鼻子聞幼海獅,以確定是否是自己的孩子。加州海獅吃墨魚、章魚、鯡魚、岩魚和青花魚等。牠們白天和夜晚都會捕食。 海獅的獵食者包括大白鯊和殺人鯨。同時,因海洋污染、非法捕獵和魚網的糾纏,人們也導致了海獅的加速消失。人類對鯡魚和鯷魚的過度捕捉,對海獅的數量也有影響。海獅會得一些疾病,如肺炎、癲癇、癌症和細菌感染,這會影牠們的肺和腎。 加州海獅是受保護的動物,牠的數量正穩定地成長。 參考資料http://72.14.203.104/search?q=cache:4bTGgt7PpUAJ:www.mdnkids.com/zoo/sealion.htm+%E6%B5%B7%E7%8D%85&hl=zh-TW&lr=lang_zh-TW
土撥鼠
台灣土撥鼠體形小,為取食昆蟲、蚯蚓等其他無脊椎動物之哺乳類動物,一般稱為鼴鼠或土鼠。土撥鼠善於挖掘地道,出沒於平地至3000公尺的多種棲地類型。鼴鼠通常在地面下40~45公分處挖掘直徑小於5公分之網路通道活動,並將土往外擠出形成土塚,所推擠出之土壤會集中在一塊。土撥鼠主要取食蠕蟲、昆蟲及其他無脊椎動物,但偶而亦會危害植物根、球莖、種子。他們在挖掘時會將植株移除,並危害根部。在土中挖掘地道時會形成土堆、土壟,而這些土堆、土壟在高爾夫球埸上草皮區時會造成球道不平整。在農田裡常因挖掘地道逐食蚯蚓、地下害蟲而造成土層鬆動破壞根系生長,導至植株枯萎死亡;另者造成耕作困擾,例如竹筍園常因土撥鼠堆出土塚而不易判斷是否為新筍出土,造成竹筍過了採收期導至過熟老化品質不佳,甚至誘發貓、狗追逐土撥鼠,破壞田園作物,造成二次嚴重危害。
雌性有3或4對乳腺。陰莖伸向身體後方。陰囊僅為皮膚中稍為隆起之部分。體毛均係等長,柔軟,縐曲,近身體部份之直徑較小,致似天鵝絨,能向任何方向倒伏,俾益土撥鼠在小溝中進退。
土撥鼠窩通常高15-25cm,直徑為18-36cm。永久性之深地道,供隱匿與養育仔鼠之用,淺地道則供進食與休息之用。土撥鼠能迅速通過洞穴,並且能在數秒內挖入堅硬土壤中,其口吻係用於推鏟泥土。該鼠對於地面振動與方向之感覺敏銳,能補償真正喪失之視覺。土撥鼠常獨居,但同一種之數個個體,有時共居於一廣大之地道系統。
土撥鼠在白日與夜間均活動,不行夏眠或冬眠。食蟲性,主以蟲類、昆蟲幼蟲與小形無脊椎動物為食。每年生一或二胎,每胎產1-7仔鼠。懷孕期為28-42日。6-12個月齡後達性成熟。土撥鼠具強烈體味,可藉此防阻敵害。
土撥鼠具有敏銳的嗅覺,口鼻部能在洞穴中偵察到奇異的東西,而且有將其掘開或往下挖洞的特性,所以可利用此習性而設陷阱加以誘殺。土撥鼠捕殺器操作原理為土撥鼠會將通道阻礙物排除,所以從土撥鼠身體或土壤推力至觸動器板機使陷阱器開關觸動產生反應擊刺土撥鼠。至於如何偵測土撥鼠的活動,可藉由土塚地道中所推擠出的土堆作判斷,新鮮者即有土撥鼠活動,即此通道即可設捕殺器。
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2512
可愛土撥鼠
探索頻道「與牠為伴」/晚上9:00
法國生物學家賈客,長年居住在凡尼思國家公園中研究土撥鼠的行為,包括牠們的行為及◆體組織等。原來,土撥鼠唯一的防禦能力就只能靠極佳的眼力。此外,牠們也是最好的工程師,可在地底下挖出龐大複雜的地下隧遭,還會隔間建廁所呢。想看這種可愛的毛茸拜的小動物還會玩什麼把戲嗎?千萬別錯過本節目。
http://lib.fg.tp.edu.tw/news/1994/%BD%C3%ACP%B1j%AAi.htm
土撥鼠(學名 Marmota monax),是一種齧齒目,松鼠科動物。其毛呈灰褐色,體態肥胖,普通土撥鼠體長40到65厘米,重約2到4千克,一些大型的品種體長達80厘米,重14千克。其前爪靈活有力,擅長挖洞。土撥鼠廣泛分佈於北美洲。
土撥鼠遭遇掠食者時,會高聲喊叫,此行為幫助族群逃脫,但是增加自身的危險。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6%AA%E5%B1%AC%E9%81%B8%E6%93%87
土撥鼠與海貍、松鼠、花栗鼠……等﹐皆屬於囓齒目動物的一支-松鼠科(Sciuridae),牠們不同於大多數夜行性動物的囓齒目動物,多數在白天活動,擁有領域行為及有棲樹習性,並具有游泳及攀爬的好本領,其中土撥鼠是以洞穴為家,以小型植物為食的素食者。土撥鼠的體型類似兔子,但沒有兔子的溫順,牠性情孤獨,具侵略性與攻擊性,有粗短的尾巴,遲至兩歲才性成熟,成鼠體種約為2~5公斤,在冬眠時不進食的土撥鼠體重會下降至2公斤左右,春天醒來後至秋季土撥鼠的體重會因進食而直線上升至4~5公斤,並累積皮下脂肪供冬眠時的所需之能量。一年僅能分娩一次,產仔數約3-6隻。
http://www.lcenter.com.tw/reading/database-148.asp
雌性有3或4對乳腺。陰莖伸向身體後方。陰囊僅為皮膚中稍為隆起之部分。體毛均係等長,柔軟,縐曲,近身體部份之直徑較小,致似天鵝絨,能向任何方向倒伏,俾益土撥鼠在小溝中進退。
土撥鼠窩通常高15-25cm,直徑為18-36cm。永久性之深地道,供隱匿與養育仔鼠之用,淺地道則供進食與休息之用。土撥鼠能迅速通過洞穴,並且能在數秒內挖入堅硬土壤中,其口吻係用於推鏟泥土。該鼠對於地面振動與方向之感覺敏銳,能補償真正喪失之視覺。土撥鼠常獨居,但同一種之數個個體,有時共居於一廣大之地道系統。
土撥鼠在白日與夜間均活動,不行夏眠或冬眠。食蟲性,主以蟲類、昆蟲幼蟲與小形無脊椎動物為食。每年生一或二胎,每胎產1-7仔鼠。懷孕期為28-42日。6-12個月齡後達性成熟。土撥鼠具強烈體味,可藉此防阻敵害。
土撥鼠具有敏銳的嗅覺,口鼻部能在洞穴中偵察到奇異的東西,而且有將其掘開或往下挖洞的特性,所以可利用此習性而設陷阱加以誘殺。土撥鼠捕殺器操作原理為土撥鼠會將通道阻礙物排除,所以從土撥鼠身體或土壤推力至觸動器板機使陷阱器開關觸動產生反應擊刺土撥鼠。至於如何偵測土撥鼠的活動,可藉由土塚地道中所推擠出的土堆作判斷,新鮮者即有土撥鼠活動,即此通道即可設捕殺器。
http://www.coa.gov.tw/view.php?catid=2512
可愛土撥鼠
探索頻道「與牠為伴」/晚上9:00
法國生物學家賈客,長年居住在凡尼思國家公園中研究土撥鼠的行為,包括牠們的行為及◆體組織等。原來,土撥鼠唯一的防禦能力就只能靠極佳的眼力。此外,牠們也是最好的工程師,可在地底下挖出龐大複雜的地下隧遭,還會隔間建廁所呢。想看這種可愛的毛茸拜的小動物還會玩什麼把戲嗎?千萬別錯過本節目。
http://lib.fg.tp.edu.tw/news/1994/%BD%C3%ACP%B1j%AAi.htm
土撥鼠(學名 Marmota monax),是一種齧齒目,松鼠科動物。其毛呈灰褐色,體態肥胖,普通土撥鼠體長40到65厘米,重約2到4千克,一些大型的品種體長達80厘米,重14千克。其前爪靈活有力,擅長挖洞。土撥鼠廣泛分佈於北美洲。
土撥鼠遭遇掠食者時,會高聲喊叫,此行為幫助族群逃脫,但是增加自身的危險。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A6%AA%E5%B1%AC%E9%81%B8%E6%93%87
土撥鼠與海貍、松鼠、花栗鼠……等﹐皆屬於囓齒目動物的一支-松鼠科(Sciuridae),牠們不同於大多數夜行性動物的囓齒目動物,多數在白天活動,擁有領域行為及有棲樹習性,並具有游泳及攀爬的好本領,其中土撥鼠是以洞穴為家,以小型植物為食的素食者。土撥鼠的體型類似兔子,但沒有兔子的溫順,牠性情孤獨,具侵略性與攻擊性,有粗短的尾巴,遲至兩歲才性成熟,成鼠體種約為2~5公斤,在冬眠時不進食的土撥鼠體重會下降至2公斤左右,春天醒來後至秋季土撥鼠的體重會因進食而直線上升至4~5公斤,並累積皮下脂肪供冬眠時的所需之能量。一年僅能分娩一次,產仔數約3-6隻。
http://www.lcenter.com.tw/reading/database-148.asp
犀牛
犀牛在動物分類學上屬於奇蹄目,在六千萬年前大約有一七○種不同類的犀牛分佈在全球各地,但目前世界上的犀牛只剩下五種,牠們分別是白犀牛、黑犀牛、蘇門達臘犀牛、印度犀牛及瓜哇犀牛。而一般人比較熟悉的就是黑犀牛與白犀牛。 白犀牛原產於非洲中、南部的草原上;而黑犀牛產於非洲和亞洲的灌木叢林中。很多人分別黑、白犀牛是以牠的皮膚顏色來區分,大多數的人認為黑犀牛是黑色的,而白犀牛是白色的,其實白犀牛一點也不白,反而有些灰色;而黑犀牛膚色雖然比白犀牛暗一點,但也不是全黑。 其實黑犀牛和白犀牛最大的不同,可從下列特徵辨別:黑犀牛的上唇有凸出的尖端,又叫「尖嘴犀牛」,牠是吃樹枝上的葉子,頸部較白犀牛短,脾氣也較暴燥、會攻擊人類,喜歡獨居。而白犀牛的上唇是方形,所以又叫做「方嘴犀牛」,牠吃地面上的草,頸部較長,個性比較安詳,喜歡群居。 犀牛視力很差,是個標準的大近視眼,如果受到干擾,有時候會瘋狂地到處橫衝直撞,尤其犀牛的塊頭實在很大,力氣又猛,萬一不幸被牠們撞到,那後果可真是不堪設想。犀牛為了彌補視力的不足,牠的嗅覺和聽覺都很靈敏,因此在遠處一有風吹草動,牠就會有所警覺馬上進入備戰狀態。 犀牛也很喜歡洗泥浴,因此大家對犀牛的最大印象,就是全身沾滿泥土髒兮兮的,其實,洗泥浴除了能消暑降低體溫之外,同時可以把身上的寄生蟲趕走。 犀牛身上最有價值的地方,就是牠頭上的角,犀牛角是由鼻骨上表皮細胞堆積而成,一般犀牛角有一個或兩個,由於傳說犀牛角對於降火解熱有神奇的藥效,因此造成很多犀牛角慘遭殺害,不過還好近年來各國對野生動物保育的重視,才使犀牛免於步入絕種的命運。
●本單元文圖內容取才自狀元兒童週刊,版權歸小狀元雜誌社所有。
●本單元文圖內容取才自狀元兒童週刊,版權歸小狀元雜誌社所有。
狼
轉載自 http://home.pchome.com.tw/music/wolf1014/
這個網站有詳細介紹各種的狼 包刮以決種的狼
也有介紹狼的習性何族群...等
狼由一個或數個家族集合成一個大集團,過著群居生活。若雌雄配成對的,感情都很好,常會長時間生活在一起,有的甚至終生廝守,彼此照顧極為體貼,這是動物裡很少看到的。
大集團只在冬天組成;夏天多單獨生活,或過著小家族群的生活。
冬天時,由於小型動物躲起來冬眠,因此多獵食鹿類等大型動物;然而,獵殺大型動物時又非成群結隊通力合作不可,so狼在冬天要組成較大的群體。
夏天因為要養育幼仔,自然由雌雄成對過著小家族生活,棲息在濃密的森林及深山中,很難被人們發現。
因此,全年生活在南方的狼,是不太會組成大集團;只有生活於北方的狼才會組成大集團。一個狼群通常有4~8隻,但也曾發現多達36隻的大集團。
狼群狩獵時會全體出動協力合作。在找尋獵物時多排成一縱隊,以每小時26~40公里的速度慢慢前進。
狼追趕獵物時,可一追數十公里,將獵物驅趕到很不好走的地方去;牠們可以一直跟著獵物,直到獵物筋疲力盡時,才加以擊殺。因此,狼是很有智慧、強健、勇敢的一種動物。
狼群通常有自己狩獵的領域,並有狩獵專用的通道,這些通道有時長達100公里。
在這些通道附近,常有各種獵物出沒。狼群常在這些狩獵通道上巡邏,並在各處塗上由身體所分泌的臭液或糞便,作為自己領域的標記。這些狩獵場常會一代繼承一代
狼以樹洞、岩洞、草叢作為藏身和棲息的處所。在春天繁殖期,狼會再狩獵場附近築造一些巢穴。築巢多由雌狼負責,而由雄狼從旁協助。
狼如果在洞內築巢,會先在內部鋪些樹枝,然後在鋪上樹葉和由母狼身上掉落的毛。
這個網站有詳細介紹各種的狼 包刮以決種的狼
也有介紹狼的習性何族群...等
狼由一個或數個家族集合成一個大集團,過著群居生活。若雌雄配成對的,感情都很好,常會長時間生活在一起,有的甚至終生廝守,彼此照顧極為體貼,這是動物裡很少看到的。
大集團只在冬天組成;夏天多單獨生活,或過著小家族群的生活。
冬天時,由於小型動物躲起來冬眠,因此多獵食鹿類等大型動物;然而,獵殺大型動物時又非成群結隊通力合作不可,so狼在冬天要組成較大的群體。
夏天因為要養育幼仔,自然由雌雄成對過著小家族生活,棲息在濃密的森林及深山中,很難被人們發現。
因此,全年生活在南方的狼,是不太會組成大集團;只有生活於北方的狼才會組成大集團。一個狼群通常有4~8隻,但也曾發現多達36隻的大集團。
狼群狩獵時會全體出動協力合作。在找尋獵物時多排成一縱隊,以每小時26~40公里的速度慢慢前進。
狼追趕獵物時,可一追數十公里,將獵物驅趕到很不好走的地方去;牠們可以一直跟著獵物,直到獵物筋疲力盡時,才加以擊殺。因此,狼是很有智慧、強健、勇敢的一種動物。
狼群通常有自己狩獵的領域,並有狩獵專用的通道,這些通道有時長達100公里。
在這些通道附近,常有各種獵物出沒。狼群常在這些狩獵通道上巡邏,並在各處塗上由身體所分泌的臭液或糞便,作為自己領域的標記。這些狩獵場常會一代繼承一代
狼以樹洞、岩洞、草叢作為藏身和棲息的處所。在春天繁殖期,狼會再狩獵場附近築造一些巢穴。築巢多由雌狼負責,而由雄狼從旁協助。
狼如果在洞內築巢,會先在內部鋪些樹枝,然後在鋪上樹葉和由母狼身上掉落的毛。
海綿
1.海綿的習性海綿動物總是生活在有海流經過的海底,在千百萬年的進化過程中,完善了一套利用天然流體流動能的本領,從而節約了寶貴的食物化學能。 這種高速離去的水流保証了從體内排出的廢物不再回流。 海綿動物正是有了濾食和節能的本領,才能在缺乏營養的熱帶珊瑚礁中和極地陸架區世代繁衍。2.海綿的生殖海綿動物的生殖為無性生殖與有性生殖兩種方式。無性生殖是以出芽生殖為主。出芽時母體的變形細胞,特別是一些原細胞由中膠層遷移到母體的頂端表面聚集成團,然後發育成小的芽體,隨後脫落到底部發育成新海綿。水海綿及少數海產種類可以形成芽球,也被認為是一種無性生殖,個體中的原細胞攝食了大量的物質之後聚集成團,外麵包圍一層造骨細胞。 在原細胞團之外自行分泌一層保護膜,其成分類似於海綿絲,以保護內部的芽球細胞,之後造骨細胞分泌一層雙盤狀或針狀的骨針,使芽球具有很強的抵抗惡劣環境的能力。 。一個海綿動物可以形成許多的芽球。以後當外界條件適當時,芽球內的細胞通過微孔釋放出來,再形成一個新個體。海綿的裂片生殖也是一種無性生殖。有人將海綿動物的身體用機械方法壓碎,將細胞分離,再用紗布過濾,其濾液中的分散細胞再放入海水中培養,結果分離的細胞又重新聚合,並分別遷移到正確的位置上,最後形成一個或幾個新的個體。3.3.海綿的攝食它的捕食方法十分奇特,是用一種濾食方式。單體海綿很像一個花瓶,瓶壁上的每一個小孔都是一張“嘴巴”。 海綿動物通過不斷振動體壁的鞭毛,使含有食餌的海水不斷從這些小孔滲入瓶腔,進入體內。瓶腔內壁有無數的領鞭毛細胞,由基部向頂端螺旋式地波動,從而產生同一方向的引力。 當海水從瓶壁滲入時,水中的營養物質,如動植物碎屑、藻類、細菌等,便被領鞭毛細胞捕捉後吞噬。 經過消化吸收,那些不消化的東西隨海水從出水口流出體外。
長頸鹿
長頸鹿是一種生長在非洲的反芻偶蹄動物,是世界上最高的陸生動物。雄性個體高達4.8到5.5米高,重達900公斤。雌性個體一般要小一些。長頸鹿是非洲特有的動物,與鹿和牛有親緣關係,但屬於不同的科,即長頸鹿科。長頸鹿科包括長頸鹿和霍加狓兩種動物。長頸鹿的學名為camelopardalis,源於早期羅馬帝國時期人們給它起的名字,意思是駱駝和豹的雜交體,因為它的外形類似這兩種動物的揉合體。中國明朝時鄭和的船隊航行到東非,曾帶兩隻長頸鹿回到北京,被當時的人們認為是麒麟。明成祖以此祥瑞之兆來表明自己施政的偉大。時至今日,日語及韓語仍將長頸鹿稱作麒麟。中國典籍關於長頸鹿的記載,最早出自晉代李石所著《續博物志》,記錄非洲索馬利亞沿岸撥拔力古國出產的異獸,身高一丈余頸長九尺。宋代趙汝適著《諸番志》中稱非洲長頸鹿為徂蠟:「狀如駝馳,而大如牛,色黃,前腳高五尺,後低三尺,頭高向上」。長頸鹿根據顏色、花紋變化和分佈範圍等的差別分為九個亞種。網紋長頸鹿,或者稱為索馬利亞長頸鹿,(G.c. reticulata);大而呈多邊形的褐色斑點,襯有明亮的白色網紋。斑點有時呈深紅色,並能擴散到腳部。 分佈:肯亞東北,衣索比亞,索馬利亞。 安哥拉長頸鹿,或者叫煙長頸鹿 (G.c. angolensis);斑點大,邊緣有缺口,延伸至整個下肢。分佈:安哥拉,尚比亞。 Kordofan長頸鹿(G.c. antiquorum);斑點較小,較不規則,覆蓋腿內側。分佈:蘇丹西部、西南部。 馬賽長頸鹿,或稱乞利馬扎羅長頸鹿(G.c. tippelskirchi),斑點似葡萄葉,邊緣呈鋸齒狀。底色為深巧克力色。分佈:肯亞中部和南部,坦尚尼亞。 努比亞長頸鹿(G.c. camelopardalis);斑點呈四方形,栗色;底色為白色。腿內側及上肢以下無斑點。分佈:蘇丹東部,剛果東北部。 羅氏長頸鹿,或烏干達長頸鹿(G.c. rothschildi);斑點深褐色呈長方形,網紋模糊。下肢有時帶斑點。 分佈:烏干達,肯亞北部、中部。 南非長頸鹿(G.c. giraffa),斑點較圓,有時呈星狀。底色呈淺褐色,延伸至蹄處。分佈:南非,奈米比亞,博茲瓦納,尚比亞,莫三比克。 Thornicroft 長頸鹿(G.c. thornicrofti) ; 星狀斑點,延伸至下肢。分佈: 尚比亞。 西非長頸鹿,或奈及利亞長頸鹿(G.c. peralta); 淺黃色斑點。 分佈: 查德。有些資料上把Kordofan長頸鹿、西非長頸鹿、努比亞長頸鹿和羅氏長頸鹿和安哥拉長頸鹿、南非長頸鹿和併為一個亞種。 另有四種長頸鹿亞種存在爭議。即開普長頸鹿,拉多長頸鹿,剛果長頸鹿和Transvaal長頸鹿。更有科學家認為除了馬賽長頸鹿以外,其他亞種可以併為一個亞種。長頸鹿體長12-15英尺,高15-17英尺。雄性重1700-4200磅。雌性比雄性矮1-2英尺,輕幾百磅。雌雄長角。雌角略小。網紋長頸鹿比其他亞種稍小。 體色隨亞種和年齡有深淺變化。特點長頸鹿最令人熟悉的特點就是長脖子。長脖子可以使它們吃到樹上的葉子。它們的四肢也相當長。長頸鹿脖子的骨骼結構基本上與其他偶蹄動物差不多。長頸鹿有七個變長的頸部脊椎(數目與馬和人相同)。角為骨質,為皮膚所覆蓋。長頸鹿的循環系統也與眾不同。10公斤重的心臟可以產生兩倍於其他動物的血壓來保證頭部供血。頸部上方的一個複雜的組織結構可以避免長頸鹿低頭喝水時腦部血壓過高造成腦溢血。下肢的血管承受的巨大血壓換了其他動物可能會造成毛細血管爆裂,而長頸鹿的下肢被厚實的皮膚包裹避免了這種事情的發生。長頸鹿長有長睫毛,眼睛呈深褐色,是所有陸生動物中最大的。視力敏銳,再加上身高的優勢,使得長頸鹿的視野特別寬闊,能夠看到一公里開外的東西。長頸鹿沒有淚腺,它通過舌頭來清潔眼球表面。德國法郎克福動物園的研究人員發現長頸鹿有有限的色覺,能夠辨別一些色彩。長頸鹿長有32顆牙齒,齒式為I 0/3, C 0/1, P 3/3, M 3/3; 跟牛一樣,也沒有上門齒。
無尾熊
經過長長等待與種種的努力,國人期待已久兩隻澳洲國寶無尾熊哈雷與派翠克,將於七月三十一日搭乘長榮航空班機抵台,預計於傍晚時分即可順利到達。甫獲澳洲聯邦政府來台出口許可證的兩隻無尾熊,目前正在澳洲庫倫賓動物園由動物園的獸醫與動物管理員為其進行離境前的最後檢查與保定工作。為了迎接嬌客到來,台北動物園緊鑼密鼓的進行準備中,澳洲庫倫賓動物園副園長Glen Russell並已於昨(七月二十九日)晚間抵台,三十日隨即至台北動物園與園方工作人員進行展示場及各項設施的最後檢查。而為了確保無尾熊在搬運過程的安全與順利,台北市立動物園目前派有兩位人員正在澳洲庫倫賓動物園將與澳洲動物園獸醫全程隨行監控無尾熊的情形,隨機照顧兩位遠道而來的嬌客。 為了為無尾熊做最周全的準備,使牠們來台灣後可以吃住無虞,台北市立動物園透過長榮航空公司的協助下,已於昨日起陸續載運無尾熊的食物尤加利樹葉來台。而長榮航空為了運送兩隻無尾熊,也特別將原該班次使用的七六七-三00機型改為客貨兩用的七四七-四00客貨兩用大飛機,讓無尾熊舒適地進行一趟越洋之旅,而動物園方面也針對無尾熊所需的溫度、濕度、光線及舒適度,在長榮航空公司的協助下為無尾熊進行了最妥善的安排。 運送無尾熊將以金屬籠架(約90×90公分),覆以黑色布幔以保持通風並方便獸醫照料。由於無尾熊是偏向晨昏與夜間活動的動物,夜晚對於光線十分敏感極易受驚嚇,而七月三十一日無尾熊抵台的時間夜色已暗,為了避免因受閃光燈或聚光燈透過布幔,驚嚇到動物、造成動物緊迫發生難以想像的後果,台北市立動物園鄭重呼籲大家,讓無尾熊平平安安的出門,順順利利的到家。經過專業的檢疫過程後確保動物健康適應良好後,相信,今年夏天最炫的無尾熊哥兒倆,將可以很快的在台北市立動物園與大家見面。 無尾熊小檔案 分類:哺乳綱有袋目 無尾熊科 無尾熊屬 無尾熊 英名:Koala 學名:Phascolarctos cinereus 體型:約4-13.5公斤重、體長約60公分(剛出生的幼仔只有0.5 公克,約一隻蜜蜂大小) 壽命:野生約12-15歲,圈飼環境下約可達二十歲 特徵:1.尾退化隱藏於皮毛內,僅剩兩節尾骨 2.前肢五個指頭有兩個與三個指頭分開,對握緊物件及攀爬極為有利,均有爪子;後肢大腳趾沒有爪子,接下來的兩個腳趾並在一起成整理皮毛的梳子,除大腳趾外都具明顯的爪子。 3.只吃少數幾種尤加利樹葉,因食物能量少,每天約有19小時在樹上休息和睡覺(不是因尤加利樹葉中含有毒素才昏昏欲睡) 4.夜行性、樹棲、通常獨居 萬事已俱備‧一路順風到台北 1999.07.31 大家望穿秋水、千盼萬盼的澳洲動物─無尾熊,經台北市立動物園工作小組多年的來的努力,終於在今天傍晚(七月三十一日)搭乘長榮航空班機飛抵台灣,於停機坪下機後,由搬運拖車運送至機貨艙,辦理入境等相關手續後,隨即在動物園園長楊勝雄的護送下,搭乘動物園貼〈台北無尾熊〉標誌的公務專車載送回園,進駐台北市立動物園為牠準備的新家,進行隔離檢疫,在牠們在長途旅行後好好休息,可望近期內與國人見面。 《運送過程 一路順風》 今天早上八點,庫倫賓動物園已經開始忙著為護送「哈雷」和「派翠克」到台灣做最後的準備工作。八點三十五分,已備妥的搬運箱(120*80*80公分)外包圍著黑色細網尼龍布,箱內放置了無尾熊最喜歡的尤加利樹葉和枝幹,將陪著無尾熊一路來台。動物園管理員馬修從欄舍將哈雷及派翠克抱出,放置於搬運箱做最後的保定措施後,約九點鐘,載著哈雷和派翠克的白色箱型專車往布理斯本機場疾駛而去,兩隻無尾熊開始了牠們的台灣之旅。當地時間十一點到達機場後,管理員們再給牠們吃一頓澳洲大餐後,便將搬運箱移入貨艙就定位,專機於十二點起飛後直飛台北。由於無尾熊白天原本就花較多的時間在睡覺,因此,動物園的管理員都希望兩隻國寶可以在機上好好小睡一場,七、八個小時後一覺醒來,就可以與在台北等待牠們的褓姆及獸醫師相見歡了。 《隔離檢疫‧安全第一》 澳洲先遣部隊庫倫賓動物保護區的副園長Mr. Glen Russell目前正在台北動物園對無尾熊的新家及園區內栽種的尤加利樹做最後的檢查。稍早動物園也與澳方經熱線連繫顯示澳洲方面運送無尾熊的處理已經Well Done(安啦),而兩位庫倫賓野生物物園工作人員(獸醫維爾Vereru及動物管理員傑克森Jackson)將一路相隨來台,雙方均以辦喜事的心情來迎接這兩位嬌客。台北市立動物園表示,事實上兩隻無尾熊為了離開故鄉入境台灣,早從45天前兩隻無尾熊在庫倫賓動物園已開始進入檢疫期,兩隻嬌客動物均隔離於檢疫欄舍,期間人員進出都必須穿著連身檢疫服裝。期間每隔兩週進行一次詳細檢查,共進行了三次麻醉、全套的健康檢查,其中包括披衣菌及隱孢子蟲等傳染病檢測。此外,在澳洲檢疫期間,每天都進行行為及進食觀察、每兩天進行一次秤重記錄,在確定動物健康狀況並無潛伏之傳染病,及確保動物的身體健康適合長途旅行後,才能允許其輸出。兩隻無尾熊可說是通過了層層考驗才過關,著實來得不易。 無尾熊順利來台後,台北市立動物園除將開始由獸醫及動物管理員進行無尾熊的檢疫及安置適應等工作,對於無尾熊每日的活動模式、取食移動等行為也將全程觀察記錄。展示場中除設置了監視器與防盜器外,無尾熊到台灣的第一個晚上,牠們在台灣的新褓姆也就是兩隻無尾熊的專任動物管理員羅君偉及體貼的女獸醫師余珍芳,也將陪牠們渡過來台後的第一夜。 《保育交流‧園際合作》 此次無尾熊特展,不但是一次成功的國民外交,也是非常有意義的動物保育交流活動。澳洲庫倫賓動物動物園過去有運送無尾熊至美國聖地牙哥動物園及日本多摩動物園的經驗豐富,而動物之間的合作也都相當愉快。澳方很高興可以透過與台北市立動物園的合作,將澳洲最引以為傲的國寶—無尾熊介紹給國人,也把無尾熊保育的觀念與國人分享,未來更希望與台北動物園在動物圈養繁殖、野生動物復育及動物園教育等經驗上繼續交流。 動物園辦理無尾熊特展從八十一年起即開始進行,八十六年六月間台北市立動物園由陳副園長寶忠團前往澳洲討論動物借展相關約定;並於八十七年與澳方簽訂合約,進行欄舍初步規劃;八十八年二月底馬英九市長率團之布里斯本參加亞太城市高峰會期間,再度與黃金海岸市簽署「無尾熊借展計畫意向書」後,八十八年四月底台北市立動物園隨即派遣一名獸醫及兩名工作人員至澳洲接受飼育管理的專業訓練一個月,回台後園方積極對無尾熊的展示場及飼育流程做最後的細部修正,最後終獲雙方的同意並訂定了無尾熊來台特展。在這期間為了獲澳方核發許可証,動物園在展示、飼養預備上做了許多努力,其中,長期以來台北市立動物園在動物保育及教育上的經驗與成果,也是促成此次澳方得以核發借展同意函的重要依據之一。 《保育大使“袋”來好禮》 從明天(八月一日)起,無尾熊將進入來台的檢疫期,期間需一至兩星期,動物適應良好並符合通過檢疫的各種要求後,將由市長及園長一起宣佈什麼時候無尾熊可以與大家正式見面。動物園表示,此次透過園際交流引進無尾熊特展的意義,不僅是要讓大家認識這個超級動物明星,最重要的是希望大家也能透過無尾熊的關注,將愛心也能投注到所有的野生動物。兩隻無尾熊通過檢疫之後,正式開幕後動物園將舉辦一系列的保育教育活動,喚起民眾透過喜愛無尾熊重視動物保育與自然生態保育的議題。炎炎夏日中,無尾熊不但將帶來動物園的遊園熱潮,也將為動物園長久努力的保育教育工作,扮演超級推手,屆時台北動物園將配合特展,推出〈無尾熊袋來好禮的有獎徵答〉、無尾熊專屬的保育網站、及一系列的解說教育活動。動物園認為,無尾熊是超級的保育大使,因為透過無尾熊的故事,相信有更多的人能了解保育的意義與價值。 台北市立再次呼籲大家,為了使無尾熊可以安全無虞早日與大家見面,請媒體朋友切勿以閃光燈或探照燈照明搬運箱。無尾熊入園後,因進行檢疫作業,懇謝媒體入園採訪,動物園的工作人員,將於公務側門說明,並儘可能於今晚九時半提供搬運過程的新聞照片,謝謝合作。 無尾熊在新家的第一夜1999.08.01 經過長途越洋旅行後,無尾熊專機終於於七月三十一日晚間6點55分飛抵桃園中正機場,在動植物防疫檢疫局新竹分局的協助下,動物園的工作人員迅速地完成通關程序後,將無尾熊領出放置到動物園特別為他布置的專車(車旁貼“哇!無尾熊”的歡迎詞),於7點37分從中正機場出發前往台北市立動物園。 從機場往動物園的途中,一路有媒體追逐、險象環生,雖然不像警匪槍戰般激烈,但對動物園的同仁來說卻是頭一遭;下了北二高交流道,許多攝影機級SNG採訪車已在門外等候,好不容易運輸無尾熊的專車終於在8點35分進了動物園,園長楊勝雄帶著興奮的心情向媒體將這個令人舉國歡騰的消息迅速的讓全國民眾知道,楊園長並說,兩隻無尾熊從入園後即進入檢疫期,澳洲及台北兩方動物園的獸醫師將同時照料這兩隻遠道而來的貴賓,為了避免驚擾到動物,目前尚無法讓媒體直接與無尾熊直接面對面,但每天都將會提供最新的消息及生活狀況讓所有關心無尾熊的朋友知道,並十分感謝所有媒體的幫忙。 無尾熊專車於8點37分順利開至可愛動物區無尾熊的房舍前,首先,8點41分澳洲的動物管理員馬修將裝載「哈雷」的金屬籠打開,哈雷立刻爬到他身上,隨即將他放在樹上,稍做觀察後於8點45分熄燈,哈因哈雷有多次借展經驗,所以很快的就自在的四處探索環境;而派翠克於8點48分從籠子出來,同樣迅速跳至工作人員身上,工作人員在仔細觀察後即將派翠克放置樹上,因為派翠克是第一次離開家,所以顯得神情較緊張,耳朵也不時的擺動,澳洲動物管理員摸摸他,安撫他的情緒,所有的工作人員於9點鐘撤離;獸醫余珍芳小姐和動物管理員羅君偉先生在無尾熊獸舍旁的辦公室陪他們度過來台後的第一夜。 本原兩位工作人員徹夜未眠觀察無尾熊,無尾熊對新家的環境頗好奇,兩隻無尾熊都有移動位置熟悉環境,並且嘗試吃尤加利樹葉(除了空運來的樹葉外動物園也準備了本園栽種在淡水的尤加利樹),時而休息時而活動而且有排便,據獸醫余珍芳表示第一晚算是適應得很好,今天開始動物園將為他們做一系列的身體健康檢查,約每兩天測量一次體重(因為無尾熊只吃尤加利樹葉,如果一兩天不吃體重就會有明顯的變化)。 7月31日已經有許多民眾來電詢問可否看到無尾熊,動物園的展示場外更有民眾流連不去,可見無尾熊的旋風讓民眾的熱情Hi到最高點,如果在無尾熊做完檢疫後,我們希望能在8月10日將盡快讓他們與民眾見面 澳洲無尾熊在台北1999.08.02前天才搭長榮專機抵台的兩隻無尾熊保育親善大使「哈雷」和「派翠克」,連日來受到社會大眾前所未有的高度關注,然而在十四天的檢疫與適應期間,不僅澳洲庫倫賓動物園與台北市立動物園共組的工作團隊得小心翼翼的照顧兩位嬌客,熱情的民眾恐怕也得發揮最大的耐心,一起祝禱這兩隻澳洲國寶動物能順利通過各項檢測,早日與大家見面。 根據庫倫賓動物園所建立的動物個體資料,「哈雷」和「派翠克」可是同父異母的兄弟。牠們的父親都是小哥(littlebody),母親則分別是潔西Jesse與珍納妮Jannanie。「哈雷」比「派翠克」晚一個半月出生,目前兩兄弟都快滿兩歲了,比照無尾熊的生活史,牠們算得上是無尾熊青少年喲。 據庫倫賓動物園副園長Mr.Glen Russell表示,粗估目前澳洲還有約一萬八千隻的野生無尾熊,同時澳洲政府對天然環境裡的野生無尾熊有嚴謹的保護措施,人為捕捉或干擾都是不被允許的。而過去二十年來,澳洲東海岸在人工圈養環境下,已經建立了相當數量的無尾熊族群。為了避免因近親交配而降低無尾熊族群的遺傳歧異度,甚或產生健康不良的後代,庫倫賓動物園對親緣關係的追蹤可是下過一番苦功。除了監控生殖個體的配對外,還可以與鄰近公立或私人機構進行無尾熊的個體交換。Russell副園長表示,明年一定會依優生原則,為「哈雷」與「派翠克」各選一位美嬌娘,如此,台北市立動物園將可以建立兩組「生產線」呢。 由於「哈雷」是澳洲無尾熊專家們公認的人工圈養優良產品,牠在澳洲庫倫賓動物園時就曾經多次扮演保育教育及展示的主角,所以比較能適應群眾的壓力;而「派翠克」因為還沒有面對過大量民眾的經驗,難免在環境改變時顯得較為緊張。 為了解決兩隻無尾熊「吃」的問題,長榮航空公司一肩挑起運送糧草的艱鉅任務,定期從澳洲空運尤加利樹枝葉來台,並以冷藏專車直奔台北市立動物園。由於無尾熊對尤加利樹枝葉的種類與品質都極為挑剔,目前除了來自澳洲的四種尤加利樹枝葉外,台北市立動物園也會嘗試台灣北部地區的其他尤加利樹種,以免庫存量因運送不及而受到影響。根據台北市立動物園現場人員的觀察,這兩天「哈雷」和「派翠克」的食慾都很不錯,也會試吃台灣生長出來的尤加利樹嫩葉,使無尾熊工作小組成員士氣更為高漲。 兩隻無尾熊的簡單資料: 哈雷 Harley 性別:雄性 母親:潔西Jesse 父親:小哥Little Body 體重:6.7公斤 生日:86年10月26日 派翠克Patrick 性別:雄性 母親:珍納妮Jannanie 父親:小哥Little Body 體重:6.5公斤 生日:86年9月8日 《天天無尾熊 系列報導》 1999.08.03 台北市立動物園為感謝對媒體朋友們連日來對無尾熊的關心與支持,本園從明天8月4日起至8月13日止(8月10日當天在市府大樓十二樓會議室有記者會除外),每日上午九點至九點三十分、下午三時至三時三十分,將由無尾熊的動物管理員或獸醫於推廣組辦公室回答媒體朋友的問題,我們開放採訪電話29382300轉506或507二線,或上述時段直接到行政大樓推廣組與照顧無尾熊工作人員面對面的談。 無尾熊愛上台北動物園啦! 無尾熊的到來,已在媒體之間掀起一陣旋風。牠的種種動態均引起大家的高度關切。8月2日下午於動物園舉行的一個小型說明會,便集合了照顧無尾熊的相關人員,對大家做了一場簡單的說明。 這兩隻無尾熊在動物園的兩天中,無論在進食、排便量(註)、環境熟悉度方面均表現正常且良好,讓工作人員真鬆了一口氣。經秤重後,牠們的重量和在澳洲上機前並沒有明顯的改變,表示並不因環境的轉換而有進食失常的情形。從牠們在樹幹上高興地爬上爬下的情形看來,牠們已經喜歡上台北動物園這個新家了。 澳洲庫倫賓動物園副園長葛蘭萊修(Glen Russel)表示:這回無尾熊可以順利成行,其實是透過雙方多年來鍥而不捨的努力,方可完成此世紀性的任務。在這期間不斷的溝通交流,也奠定了雙方深厚的友誼。在無尾熊的借展案告一段落後,兩方將開始展開一系列的動物保育合作計畫。希望在未來可對動物保育盡更多的心力。 他同時也表示:派翠克及哈雷兩隻無尾熊都是在人工圈養的環境下長大,因考慮其安全及適應性的緣故,未來並不太可能讓其回歸野外生活。牠們留在動物園,使民眾透過牠們認識這個可愛且獨一無二的物種,進而達到教育的目的,及喚起民眾對生態保育的重視,是牠們最大的貢獻。牠們不但是澳洲的國寶,更是全人類珍貴的教育資源。他相信台灣的民眾一定會好好的對待這兩位朋友,讓牠們很快樂地把台灣當作「第二故鄉」,用最健康可愛的面貌,出現在台灣千萬國人的面前。 註:排便量統計為無尾熊健康適應與否的指標。根據了解:哈雷的排便量在8月1日為66顆,8月2日則增加至87顆;派翠克則是在8月1日64顆,8月2日則增加至84顆。這表示牠們已開始有正常進食行為,適應情形良好。 《天天無尾熊 系列報導》 1999.08.04 台北市立動物園為感謝對媒體朋友們連日來對無尾熊的關心與支持,本園從今天8月4日起至8月13日止(8月10日當天在市府大樓十二樓會議室有記者會除外),每日上午九點至九點三十分、下午三時至三時三十分,將由無尾熊的動物管理員或獸醫於推廣組辦公室回答媒體朋友的問題,我們開放採訪電話29382300轉506或507二線,或上述時段直接到行政大樓推廣組與照顧無尾熊工作人員面對面的談。 解說小館¾ 全文刊登於『我是一隻無尾熊』8/10出版 超級盲腸—消化要角 無尾熊的消化系統中,最特別的是兩公尺長的盲腸,拉開來比一個人要高。食物留在盲腸約一週,盲腸中大量的微生物菌落,會充分分解食物。 進食前,會先用牠那大鼻子聞聞,靈敏的嗅覺幫助牠們認出可以吃的尤加利樹葉,牠們也喜歡換換口味,吃吃不同種的尤加利葉。一隻無尾熊每天要吃約600公克的尤加利嫩葉,也就是要有2000棵尤加利樹,才能正常供應一隻無尾熊每日的食量。 新家走透透 7月31號晚上剛到台北市立動物園的兩隻無尾熊,8月1日開始就已經嘗試著吃台北市立動物園為他們準備栽種在淡水的尤加利樹葉,而昨天(8月3日)第一天全部吃台灣本土種植的尤加利樹葉,適應情況非常良好。8月3日哈雷和派翠克兩隻排糞都超過130顆(60顆以上就算正常),所以對本土種植的尤加利樹應該是非常滿意。哈雷的體重8月3日秤得6.55公斤(減輕了150公克),派翠克8月3日的體重仍維持6.5公斤,無尾熊的體重可能因旅途疲勞會稍有減輕,但牠們的食慾很好,一切都正常。 動物園昨天提供三種從淡水剛砍來的新鮮尤加利樹枝葉,包括樹膠桉、灰桉、細葉桉,而兩隻無尾熊也把嫩芽吃個精光,庫倫賓動物保護中心的動物管理員已經E-mail請澳洲寄脂桉、細葉按和大葉桉來台。 哈雷和派翠克剛到台北市立動物園為牠準備的新家,就已經入境隨俗的進行「新家走透透」的行動,工作人員從無尾熊對新家環境的改變(翻倒的花盆等)和糞便的分佈位置可以知道兩隻無尾熊前一晚的活動情形,因為剛到新環境,兩隻雄性的無尾熊一邊探索環境,一邊用牠的胸腺在樹幹或樹葉上做標記,留下味道劃定地盤。 台北市立動物園為了讓無尾熊適應台灣的氣候,前幾天都維持在25℃的室溫,今天打算調到28℃,而工作人員每半小時就必須做一次記錄,希望不久候無尾熊能到戶外活動場和大家見面。 《天天無尾熊系列報導》1999.08.05台北市立動物園為感謝對媒體朋友們連日來對無尾熊的關心與支持,本園從昨天8月4日起至8月13日止(8月10日當天在市府大樓十二樓會議室有記者會除外),每日上午九點至九點三十分、下午三時至三時三十分,將由無尾熊的動物管理員或獸醫於推廣組辦公室回答媒體朋友的問題,我們開放採訪電話29382300轉506或507二線,或上述時段直接到行政大樓推廣組與照顧無尾熊工作人員面對面的談。解說小館¾ 全文刊登於『我是一隻無尾熊』8/10出版爬樹高手牠的皮毛很厚,背部的皮毛更是如此,這樣才可以抵擋冬季的寒風。為了攀爬,前肢和肩膀的肌肉非常發達,前肢的腳掌有兩個拇指,可和另外三指合作以抓緊樹枝,長而銳利的爪可以協助固定在樹上。還有長長的手腳,這也是為了爬樹的方便。後肢的腳掌四趾並排,和一個大拇指垂直,食趾和中趾癒合成一趾,這一趾有兩個銳利長爪,是個好用的梳子。為了換一棵尤加利樹,牠們有時也會下到地面走動,這時的處境最危險,因為像野狗、狐狸都會乘機補時牠,有時車子也會不小心撞上過馬路的無尾熊。 室內濕度陡昇、哈雷延緩進食昨日午後一場大雨,下得中南部地區多處積水成災,而位於木柵的台北市立動物園也在這股詭譎的氣候籠罩下,整個下午大雨未歇。趁著澳洲庫倫賓動物園無尾熊現場及獸醫人員留守台北的時期,昨天是無尾熊來台後工作小組第一次將館內室溫從25℃調整到28℃(這是工作小組既定的工作項目之一),同時打開兩扇小氣窗讓室外空氣自然飄入館內,期望無尾熊能漸漸適應台灣北部的氣候。派翠克(如圖)雖擺出一副無尾熊驅熱消暑的標準姿勢,但哈雷卻兩耳略垂,顯得有些無精打采。工作小組推測,可能因為大雨讓室內濕度在短時間內遽增,使得哈雷對這種高濕度的台灣氣候有些適應困難。澳方無尾熊專家與台北市立動物園工作小組對此情況自然不能掉以輕心,大伙兒商議輪班留守,監視各種狀況的發展,到了晚上平易近人的哈雷總算開始正常進食,而留守人員更待到深夜,確定一切都沒有問題後才敢離開。【正港台灣味】昨天提供的台灣口味食物包括了採自淡水的灰桉及細葉按,以及採自台北市立動物園夜行館旁的赤桉,三種尤加利樹的枝葉都受到哈雷與派翠克的歡迎。此外,動物園也陸續接獲全省各地民眾熱情提供尤加利樹的訊息,其中有位苗栗的民眾願意將自己擁有的2000棵尤加利樹提供給無尾熊當食物。但因尤加利樹的種類有數百種之多,而無尾熊願意採食的種類可能只有其中的數十種,所以還不知道能不能派得上用場,但是台北市立動物園還是非常感激民眾的熱情參與。就拿動物園工作同仁昨天至淡水採尤加利樹枝葉的的例子:都是運用從澳洲來的種子,同時種在相距不到一公尺的地方,不但枝幹形貌有異,連葉子都有完全不同的味道,其中一種就遭到無尾熊的婉拒(聞起來有芭樂葉的味道)。寶寶也有"嬰兒副食品" 無尾熊寶寶在媽媽袋中成長到5個多月時,眼睛張開,此時開始探頭出來,並且會舔媽媽的肛門口,刺激媽媽排出"pap"--無尾熊寶寶的嬰兒副食品,這是在媽媽的盲腸形成的半消化糊狀葉子。"pap"不但容易消化,而且含有來自媽媽盲腸中的微生物菌落,會留在寶寶的腸道中繁殖,幫牠消化尤加利葉子。媽媽的袋口是朝後的,可以方便寶寶舔食"pap",這和袋鼠袋口朝前不同。 無尾熊寶寶和媽媽待在一起,直到下一胎寶寶從媽媽袋口探出頭為止。如果無尾熊媽媽第二年沒有生寶寶,一歲的小無尾熊就會和媽媽在一起久一點,這樣小無尾熊的生存機率也會提高一點。 新家生活 漸入佳境 經過幾次新家環境適應的調適,動物園和澳洲工作人員多次的討論後,因為台灣目前溫暖潮濕多雨的夏季與澳洲現在冬季的氣候迴然不同,所有的活動又必需以動物適應的狀況為第一優先考量,所以今年夏天兩隻無尾熊暫時不能到戶外展示場,而室內溫度目前仍維持在25℃。 今天早上工作人員的工作有秤體重(哈雷6.55公斤、派翠克6.75公斤和昨天一樣)、檢查糞便(哈雷排軟便無法計算、派翠克127顆)、觀察動物行為(兩隻都愉快的在樹上爬來爬去)、整理環境(前一天晚上兩隻無尾熊又在新家走透透)等?,兩隻無尾熊看到每天照顧牠們的褓姆來了也都精神奕奕神采飛揚,看來旅途的勞累稍有舒解。 喜歡獨居 無尾熊是獨居的動物,牠會用叫聲宣佈領域;母親和寶寶之間,則會有輕柔的呢喃聲。公的無尾熊,長大以後,胸部會有腺體分泌黃黃的分泌物,然後摩擦在樹幹上,讓其他無尾熊聞到。如果在領域中遇到其他無尾熊,會用前肢打對方,請他離開地盤。 看耳朵也可以知道牠的心情,生氣時,耳朵會上下擺動。另外,當牠的叫聲聽起來像嬰兒哭泣般,表示正處於很大的恐懼或心理壓力的情況中。 輕聲細語 熊熊高興 今天早晨工作人員一到無尾熊的家時,哈雷在樹上休息,而派翠克則四處走動在牠的領域內巡視著;在褓姆與無尾熊互道早安後做了例行的體重測量,今天哈雷的體重恢復到6.7公斤,而派翠克仍舊維持在6.75公斤;而大便數量都在100顆左右,一切正常。 昨晚第五批從澳洲空運來的食物有脂安、細葉桉及大葉桉,加上台灣的赤桉讓哈雷和派翠克大快朵頤(如圖)。工作人員數日來觀察兩隻無尾熊的作息時發現,只要無尾熊聽到較大的聲響,就會停止正在進行的動作十幾秒,可見噪音對無尾熊的影響甚具;動物園特別呼籲熱情的「哈熊族」,開幕時的熱潮可以想見,希望大家耐心的排隊循序漸進,降低您的音量,千萬不要用閃光燈拍攝,也不要因為想看無尾熊活動就敲打玻璃,今年夏天兩隻無尾熊將在可愛動物區的無尾熊室內特展館與大家見面。 小小"的無尾熊寶寶母的無尾熊懷孕一個月後便可生下寶寶,媽媽在快要生產前,會把袋口和泄殖腔(小寶寶生出來的地方)之間舔得很平順,寶寶一生下來,就可以順利爬入母親袋中。剛生下的寶寶,只有0.5公克重,兩公分長,大概像一元硬幣大,當時牠全身無毛,也看不見,憑著靈敏的嗅覺、觸覺、和有力的前肢,找到媽媽袋中的奶頭,然後緊緊啣著奶頭。媽媽的袋口,會有強而有力的肌肉將袋口束緊,防止寶寶掉出來。 保育無國界 台北受肯定 由於澳洲政府對於他們的國寶無尾熊外借的條件非常嚴謹,所以到目前為止,我國是在澳洲之外第三個有飼養無尾熊的國家(另有美國及日本),而德國只是短期的借展(目前德國沒有無尾熊),可見我國多年來的努力得到澳洲政府的肯定。 此次無尾熊特展,不但是一次成功的國民外交,也是台北市立動物園參與國際動物保育交流非常有意義的活動。澳方很高興可以透過與台北市立動物園的合作,將澳洲最引以為傲的國寶-無尾熊介紹給國人,也把無尾熊保育的觀念與國人分享;另一方面澳洲也非常肯定台北市立動物園在動物經營管理方面的肯定。 兩隻無尾熊今天一切正常,哈雷體重仍舊維持在6.7公斤、排便量140顆,派翠克體重6.75公斤、排便量180顆,目前從澳洲空運來的食物經低溫(8℃-10℃)冷藏可保存一個星期左右,在台灣本土種植的尤加利樹也有部分可以採收,動物園繼續種植尤加利樹,期望有一天在食物方面能自給自足。 澳洲庫倫賓動物保育區的另一名獸醫Ms.Katie Reid(凱蒂瑞德)將於明天底台繼續協助動物園為兩隻無尾熊的健康把脈。 英文名字Koala-不喝水 無尾熊的英文名字是Koala(可愛啦),是澳洲原住民這麼叫牠,意思就是"不喝水"。其實牠們身體所需的水分,是從食物尤加利樹的葉子來的,在六百多種尤加利樹中,只吃其中四十多種。這類植物有毒,營養和熱量很少,多半是水分和纖維素,無尾熊身體能解毒,同時為了適應這樣食物,就用很低的代謝率和長時間的睡眠,來降低身體需要的能量,一天大概有19個小時睡覺,4小時進食,一小時吃,而且是在晨昏比較活躍。有人說牠們是因為食物有毒,所以才整天昏昏欲睡,這是錯誤的說法。 哈熊族 鬥陣來幫幫忙 今天早晨工作人員剛要進去工作時,兩隻無尾熊都在樹上休息,地上的排便看來數量不少(還沒有時間數),獸醫表示相當正常,而秤得體重派翠克是6.6公斤、哈雷則上升到6.75公斤。 無尾熊高興時眼睛明亮、耳朵豎起、愉快的吃東西或四處走動;心情不好時耳朵會上下擺動,這是工作人員接近無尾熊時要特別注意的,以免在保定動物或秤重時不甚被利爪抓傷或被牙齒咬傷。兩隻雄性的無尾熊也會在牠們標示的領域內巡邏,確保沒有其他無尾熊侵入牠們的地盤。視力好、聽力好、嗅覺敏銳、夜間活動的無尾熊,在動物園內白天會抱在枝葉濃密較有安全感的地方休息、睡覺,所以開放時如果民眾看到他們在樹叉間休息,千萬不要拍打玻璃或大聲喊叫,以免驚嚇到無尾熊,看無尾熊就像參觀夜行館一樣,照相時不能使用閃光燈(請千萬勿用傻瓜相機)、不要拍打玻璃、請安靜參觀。開放初期的熱潮請「哈熊族」一起來幫幫忙,循序漸進、耐心等候,讓愛上台灣的無尾熊也愛上我們的「哈熊族」。 馬市長為無尾熊熱身‧呼籲市民「愛牠就要尊重牠」 7月31日抵國的兩隻無尾熊,至今已是最熱門的新聞焦點之一,正在適應台北新生活的兩隻無尾熊─哈雷及派翠克,在經過嚴格的檢疫考驗後已進入觀察期。今天上午將由台北市長馬英九在台北市政府舉行記者會,為台北無尾熊特展活動熱身,向民眾宣佈兩隻成為台北市的“榮譽”市民,將在八月十四日與民眾見面。 馬市長在記者會中呼籲市民透過對無尾熊的喜愛,也能擴及到關懷所有野生動物,並希望市民能從無尾熊的展示教育活動中,學習野生動物保育的價值,了解自然生態保育的真諦。記者會中,市長除感謝促成借展的各個單位和國際友人,包括澳洲黃金海岸市政府、庫倫賓動物園、澳洲駐台商工辦事處、協助空運無尾熊及尤加利樹葉來台的長榮航空及贊助活動的台北國際商銀。更對於歷年來參與借展作業的市府團隊與熱情支持的台北市民表示感謝。 無尾熊一天有約十九小時的睡覺時間,目前對於身邊的環境也還比較陌生,為了使兩隻無尾熊在開放期間,還能愉快地在牠們的新家生活,市長將以身作則邀請市民簽定「愛護無尾熊派翠克公約」,呼籲台北市民及全國民眾未來到動物園參觀無尾熊時,一定要遵守公約中所約定的事項(不拍打玻璃、不用閃光燈、不丟東西進展場、不餵食動物、不推擠吵鬧以免干擾動物等)。市長更期盼民眾要以關愛無尾熊的熱情,愛護動物園裡所有的動物,以正確的方式與動物園裡的動物相處,不要餵食或騷擾動物。此外,會中動物園楊園長將對於這一段時間以來無尾熊的健康適映做一報告,動物園也將播映無尾熊的部份生活影帶,一解民眾思熊之苦。記者會中馬市長將啟用「台北無尾熊網站」,讓民眾在無尾熊未開放展示前能上網一睹為快。動物園也將在記者會中表演愛護無尾熊行動劇,以有趣的方式讓民眾認識正確的愛護動物觀念。 健康體檢表出爐‧哈雷與派翠克通過健檢 8/10 首先要向各位報告的是哈雷(Harley)與派翠克(Patrick)這兩位來自澳洲的保育大使已於8月7日順利通過來台後的檢疫作業,從牠們7月31日抵達國門至今,除了第一天因長期旅程食量較少外,到8月7日檢疫期滿,這兩位貴賓每日都有100顆以上的排糞量,這顯示這兩隻無尾熊在台灣的食慾正常。哈雷的體重也維持在剛抵台時的6.7公斤,而派翠克8月7日的體重為6.75公斤,與剛抵台灣時的6.5公斤增加了0.25公斤,而且這兩隻無尾熊的精神狀況也都正常。目前是牠們的適應觀察期,如一切順利,8月14日將與國人正式見面。 網路新都又一站‧「台北無尾熊」開張 進入台北市政府網頁,歡迎您到無尾熊保育網來逛逛─從今起台北市政府的「網路新都」又多了一個新的教育資訊站服務站,這正是近來最熱門的無尾熊專屬網站。這個以無尾熊為主角的網頁,透過豐富生動的頁面設計,與台北無尾熊(識別系統)的引導,傳遞了無尾熊相關教育資訊,也提供了國內自然生態保育資訊的連結。以中小學學生為主要對象設計的台北無尾熊網站,是一個知識站同時也是一個保育資訊站,從網頁中參觀者可以學習到與無尾熊相關的生態、生理、行為與保育的知識,拜訪一下無尾熊在台北的新家,也可查詢到動物園為無尾熊設計的教育活動與最新的無尾熊新聞資訊。動物園表示,希望大家進入此網站後,能在無尾熊這個保育大使的引導下,帶領參觀者到許多知名的世界無尾熊網站及台灣自然生態保育相關網頁參觀。在目前資訊爆炸、聲光充斥的時代,這個生動活潑的無尾熊保育網,將提供小朋友在暑假期間多一處健康的學習空間,從更知性的角度與無尾熊做朋友。台北無尾熊網址:www.koala.taipei.gov.tw,您可以從台北市政府首頁或台北動物園首頁進入。 澳洲機票與金幣‧無尾熊果真「袋來好禮」 雖然無尾熊果真帶來好禮,八月十日起,歡迎民眾上網參加無尾熊「袋來好禮」有獎徵答,只要答對九個無尾熊相關的題目,就有機會參加抽獎,獎品包括長榮航空公司提供的台北來回布里斯本機票、中央信託局提供的澳洲無尾熊金幣、及印有台北無尾熊註紀念標誌的馬克杯、T恤、無尾熊專書等。而在開幕之前,動物園也將推出系列的暖身活動,包括:在每日閱報欣賞「無尾熊解說小館」(透過大眾媒體的參與報導方式,每日一文介紹無尾熊),到無尾熊館旁的動物藝坊參加「彩繪無尾熊」等活動。開幕當天起「保育生機大地遊戲」(讓參與者在遊戲中,認識無尾熊和保育的議題)、「保育宣言牆」(讓有心參與保育行動的人們,表達他們參與的方式和心聲)、「解說駐站車」將提供民眾自導式的活動單等活動將陸續推出。 《天天無尾熊 系列報導1999.08.11》 【有”品味”的無尾熊】 無尾熊對人類眼中的財富,可是有牠自己的”品味”喔!在1983年澳洲雪梨皇家植物園的一項慶典上,一隻名為克林克的無尾熊,代表世界野生動物保育基金會WWF收下Kimberly Clark工業集團捐贈的5萬元澳幣支票。這贊助團體為了要吸引無尾熊注意,把支票印在一張尤加利葉子上,結果無尾熊做了一個對自己最好的抉擇--不是把支票存在銀行中,而是一把抓過這支票,然後把它吃掉。 哈熊族熱情難檔 即將面對廣大熱情民眾,動物園為了讓無尾熊適應展示館外的景致,每天會打開遮幕一段時間,讓無尾熊知道外面的情況;這些日子來排便量一直維持在80-130顆左右(正常),動物園也希望在秋天天氣涼爽時能讓無尾熊到戶外展示場來。動物園特別呼籲大家,無尾熊不但嗅覺好,聽力也非常敏銳。請大家來動物園看無尾熊時,千萬不要拍打玻璃,因為拍玻璃的聲音,會嚴重傷害無尾熊。 8月14日即將開幕的無尾熊特展,動物園動員全體員工停止休假,以因應抵擋不住的人潮,而昨天才和馬市長抱抱的無尾熊,已有許多熱情的民眾打電話詢問牠的相關產品;開幕當天起在動物園的販賣處可以買到有關無尾熊的產品有:帽子、十種不同造型及功能的絨毛製品(霹靂包、小錢包、鑰匙圈、手提包等)、ㄒ恤、馬克杯、無尾熊專書、筆記簿、著色簿、明信片、首日封、紀念票等,捷運局也有無尾熊相關活動、公車聯管中心出版一系列無尾熊公車儲值卡、中央信託局也有無尾熊白金套幣、中華電信公司也有發行電話卡,頓時在台北市颳起一陣無尾熊旋風,「哈熊族」有福了! 哈雷 派翠克 熱力四射 今天動物園為了讓無尾熊適應展示館外的景致,打開遮幕一段時間(約一個半小時)。在布幕打開約45分鐘左右時,哈雷首先爬下地面走動,約十分鐘後派翠克也下來走動,在地面活動半個小時後庫倫賓動物保護區的保育員馬修先生將哈雷抱回樹上,但五分鐘後哈雷又下到地面活動了十分鐘,然後回到樹上休息,而派翠克則一直在地面探索直到遮幕放下。今天的排便量哈雷163顆、派翠克144顆(正常),稍晚會替兩隻無尾熊秤重。 8月14日上午十時即將開幕的無尾熊特展,於當日上午九點開放民眾參觀,動物園特別呼籲民眾幾點注意項目: 1. 動物園位處山區,請大家先做好防蚊措施,以免被蚊蟲叮咬。 2. 近日午後多有大雨,請大家別忘了攜帶雨具。 3. 聽力好的無尾熊希望大家在參觀時能降低音量。 4. 偏向夜晚活動的無尾熊,千萬不要用閃光燈傷害牠的眼睛。 5. 白天大部分在休息的無尾熊,請勿拍打玻璃驚嚇牠。 6. 無尾熊只吃尤加利樹,所以千萬不要丟東西給牠吃。 【無尾熊正式登場人氣旺】 台北市立動物園在八月十四日(星期六)上午十時即將舉辦無尾熊特展活動的開幕典禮,為體貼市民的方便和熱情,市長特別指示展示場於當天上午九點起即開放民眾參觀。台北市的大家長馬英九先生為了呼籲民眾並展現市府保育野生動物與環境生態的決心,也將於開幕前先帶領澳方的代表團到動物園的教育中心參觀「小小自然觀察家」及「自然生態保育」兩個單元,也讓姊妹市的友人瞭解,市府在保育教育方面所作的努力和成果。 無尾熊的可愛,使牠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藉著這位動物明星聚光的機會,動物園希望使大眾除了瞭解無尾熊的保育議題外,也要擴及對其他動物保育的關心和參與,使無尾熊成為野生動物界名符其實的保育大使。 上午十時在動物園正門廣場請市長主持活動的開幕式,邀請澳洲和所有贊助單位共同為保育教育而努力,畢竟在這個地球村上的保育是無國界的。而哈雷也將與市長簽訂「哈雷宣言」,哈雷宣言內容如下:「我願意鼓勵所有的無尾熊迷,除了喜歡我,也能發揮愛心,共同為保育地球上所有的野生動物和生態環境而努力。」 動物園也同時決定凡是名字讀起來音和「無尾熊」一樣的人,在八月份任何一天都可以憑身分證免費入園。此外,公車處更開出無尾熊專車,希望大家多多利用大眾捷運系統,以免動物園周邊的交通受到影響。 【保育嘉年華 強強滾】 開幕前的教育活動有「無尾熊小館」,是以每日一文的方式介紹無尾熊;在動物園內有動物藝坊的「彩繪無尾熊」;開幕當天的活動有「保育生機大地遊戲」,讓參與者在遊戲中,認識無尾熊和保育的議題;「保育宣言牆」是讓有心參與保育行動的人們,表達他們參與的方式和心聲;「解說駐站車」是以無尾熊活動單,讓民眾可以有自導式的學習,並且機動性隨時在現場為遊客解釋各種疑問。 開幕後的教育活動是延續性的,並且在內容上更加深入。在暑假期間,有親子研習營,讓大家認識無尾熊和牠所屬的有袋類家族,同時動物園也設計的一連串密集的課程,訓練了一批解說員,他們將以專業的知識和解說技巧,為預約導覽的遊客、開學後全台北市四年級國小學生、和假日駐站的服務,做深入而生動的無尾熊介紹。 【無尾熊網站 塞塞塞】 想看哈雷和派翠克的真面目嗎?不要急,如果你進不去台北無尾熊網站(網址http://www.koala.taipei.gov.tw),可能網站正被一群哈熊族佔領了。台北無尾熊網站內容包羅萬象,老少咸宜。有圖文並茂、豐富有趣的無尾熊知識;哈雷和派翠克的超炫寫真集;送機票、金幣的「無尾熊“袋”來好禮」有獎徵答活動(答案都在網站裡);保育網站的超連結;教育活動、新聞內容等等,所以自88年8月10日上午11時正式啟用後,才兩天半的時間就有近二萬五千人上網一遊,塞車狀況頻傳,請還未上網的網友們,除了動作要快,也要有耐心,不過動物園13日在中華電信的協助下也順利將頻寬自64Ke更新為T1,情況應該會好些。 【動物園開放365天 天天都有無尾熊】 動物園是一個全年無休的開放空間,在此也特別呼籲「哈熊族」們不要急著在開幕初期就趕著來搭「熊熊列車」,無尾熊天天都在動物園等著您,如果您認為到動物園又必須要排很長的隊伍時,您也可以選擇先上網和兩隻無尾熊做第一類接觸,或參加我們對無尾熊設計的一系列教育活動。
穿山甲
穿山甲
鱗甲目 (學名 Pholidota) 只有一個科,穿山甲科 (Manidae),穿山甲科只包括一個屬,穿山甲屬 (Manis)。這些動物俗稱穿山甲。穿山甲是一類從頭到尾披覆鱗片的食蟻動物,分佈在非洲和亞洲各地。穿山甲為哺乳動物屬於胎生牠是如假包換的哺乳類動物,在牠的胸部位置長有兩對乳頭,作為哺育幼仔之用,腹部和四肢內側並沒有鱗片,也長有茂密的體毛,而且,每一個鱗片下方也都可找到三、四根毛髮;這些外觀的特徵,再再都說明了牠是如假包換的哺乳類動物,而牠的鱗片和我們的指甲一樣,都是皮膚衍生的角質素構成的。穿山甲的英文名稱pangolin,則是從馬來語形成的,意思是說「會捲曲的動物」。當牠們遇到危險時的立即反應是將身體捲成球狀,用尾巴保護脆弱的頸部及腹部,同時,鱗片會直豎起來露出銳利的邊緣,以更有效地禦敵,讓敵人知難而退;鱗甲也可以保護身體避免遭受樹枝與石塊的磨損與擊傷,更能減少水份的喪失。穿山甲體長30厘米到100厘米,雌的比雄的長得短些,頭部細長,眼睛很小,無牙齒。除了腹部以外,穿山甲身上長了瓦狀角質鱗片,嵌接成行。受驚的時候,穿山甲會縮成一團,捲成球形。穿山甲四肢粗短,有強壯的爪子,便於挖洞。穿山甲棲息在亞熱帶地區和熱帶地區的山區森林、灌叢等環境,晝伏夜出,生活在洞穴裡,能爬樹。穿 山 甲 的 棲 息 地 分 布 從 山 麓 到 二 千 公 尺 高 山 , 中 、 低 海 拔 森 林 內 分 布 較 多 , 常 棲 息 在 曾 遭 干 擾 過 的 森 林 或 開 墾 地 附 近 之 雜 木 林 , 原 始 闊 葉 林 也 有 分 布 。 由 於 牠 們 主 要 的 棲 息 環 境 跟 人 們 活 動 的 環 境 相 距 不 遠 , 常 常 會 遭 受 不 守 法 人 士 的 獵 捕 , 因 而 面 臨 強 大 的 捕 獵 壓 力 ; 加 上 這 些 地 方 持 續 的 開 發 壓 力 , 使 得 他 們 居 住 的 棲 所 被 破 壞 而 數 量 銳 減 , 現 已 極 為 稀 少 , 不 易 發 現 。穿 山 甲 大 部 分 時 候 以 單 獨 活 動 居 多 , 不 像 一 些 群 居 性 的 物 種 有 較 多 的 社 會 行 為 。 其 社 會 行 為 以 求 偶 期 的 交 配 行 為 、 哺 乳 期 的 護 幼 行 為 等 為 主 , 但 在 野 外 相 當 不 易 觀 察 。牠的視力微弱,行動比較緩慢,夜晚應該比較安全的活動時間,所有的活動(覓食、行走、移動、挖掘等)都是從傍晚開始活動,一直到清晨才又躲回藏身的巢穴裏,平常的活動範圍可以達到二、三公里之遠。穿山甲挖的巢通常比個體還大一些(一般穿山甲的體長約為一公尺左右),前腳挖鬆的土,用後腳與尾巴推出洞外,也可順便掩蓋腳印;如果巢穴環境隱蔽、構造完整,可以使用好幾年。 穿山甲並沒有明顯的繁殖季節,一年四季均有繁殖的紀錄,但是在春、夏季時應該是爲繁殖的高峰期,懷孕期約為三至四個月,通常一胎產下一或兩隻幼仔。初生的幼仔沒有角質的鱗片,到一個多月齡時,鱗片才逐漸角質化變爲黑褐色。六個月齡時,就已經可以獨立生活了。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A9%BF%E5%B1%B1%E7%94%B2http://www.tesri.gov.tw/content/animal/ani_mamal_02.asp木柵動物園第一次觀察到穿山甲的交配,這也是全球第一次,因為全世界人工飼養的穿山甲很難孕育出下一代,野生的穿山甲如果沒有改善,最快20年後穿山甲就會絕種,珍貴的影片畫面,一起來看看。 畫面上看到這兩隻穿山甲,最近這幾天可是相當親密,當公穿山甲靠近母穿山甲時,是把頭靠在牠的後臀部表示求愛,動物園表示,這樣的畫面非常難得,因為全世界都沒有拍攝過穿山甲的交配過程。木柵動物園動物組長林華慶:「然後我們可以去紀錄所有牠中間非常珍貴的生態習性的紀錄。」記者:「這是第一次?」木柵動物園動物組長林華慶:「對對,其實也是全世界第一次(拍到)。」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vestashi200410311121 03參考知識+: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8012103282希望能夠幫到你~~^_^
狐狸
狐狸
是北極草原上真正的主人,它們不僅世世代代居住在這裡,而且除了人類之外,幾乎沒有什麼天敵。因此,在外界的毛皮商人到達北極之前,狐狸們真是生活得自主自在,無憂無慮。它們雖然無力向馴鹿那樣的大型食草動物進攻,但捕捉小鳥,撿食鳥蛋,追捕兔子,或者在海邊上撈取軟體動物充飢都能幹的得心應手。到了秋天,它們也能換換口味,到草叢中尋找一點漿果吃,以補充身體所必須的維生素。但是,狐狸最主要的食物供應還是來自旅鼠。當遇到旅鼠時,北極狐會極其準確地跳起來,猛撲過去,將旅鼠按在地下,吞食下去。有意思的是,當北極狐聞到在窩裡旅鼠氣味和聽到旅鼠的尖叫聲時,它會迅速地挖掘位於雪下面的旅鼠窩,等到扒得差不多時,北極狐會突然高高跳起,借著躍起的力量,用腿將雪做的窩壓塌,然後將一窩旅鼠一網打盡,逐個吃掉它們。前面已提到,北極狐的數量可隨旅鼠數量的波動而波動,不過,通常情況下,旅鼠大量死亡的低峰年,正是北極狐數量高峰年,為了生計,北極狐開始遠走它鄉﹔而這時候,狐群會莫名其妙地流行一種疾病叫做'瘋舞病'。這種病系主病毒侵入神經系統所致,得此病的北極狐會變得異常激動和興奮,往往控制不住自己,到處亂跑甚至膽敢進攻過路的狗和狼。得病者大多在第一年冬季就死掉了,屍體多達每平方公里2隻,當地獵民往往從狐屍上取其毛皮。 北極狐屬犬科,顏面窄,嘴尖,耳圓,尾毛蓬松,尖端白色。在北極,直到北緯85o都可以發現流浪的北極狐,向南分布的界線是和森林植物分布的界線相吻合。按其毛色可將北極狐分成兩類:一類是變色狐,在夏天,具有比較稀少的銀灰色脊背毛,面部、脊背的兩側和過渡到腹部的毛則為灰白色﹔在肩部有黑色和灰色的花紋向下延伸至腳部,形成不明顯的十字圖形。而一到冬天,全身的毛均呈白色,和周圍的環境渾然一體。另一類則是天藍北極狐,一年四季全身均呈藍灰色,這是與其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結果,因為,天藍北極狐的主要活動場所在北冰洋的沿岸,藍灰色的皮毛正好和藍色的海水相應,起到了保護色的作用。不過,變色北極狐和天藍北極狐並無嚴格種族上的界線,有時它們會在一起混居,若二者交配,生出的後代可能全是白色或是藍灰色或兼而有之。根據以往的說法,狐狸被認為是不合群的動物,近來的觀察結果表明,狐狸有其一定的社群性。3月份是北極狐的發情期。當發情開始時,雌北極狐頭向上揚起,坐著鳴叫,這是在呼喚雄北極狐。雄性在發情時,也是鳴叫,比雌性叫得更頻繁、更性急些,最後用獨特的聲調結尾,有些類似貓打架的叫聲,也有些像松雞的聲音。一旦兩情相悅,再經過短暫的懷孕期(51~52天),一窩小狐狸便誕生了,每窩一般8~10個,最高紀錄是16個,開始的幼狐尚未睜開眼睛,這時母狐會專心致志給它們餵奶。16~18天,小狐便開始睜眼看世界了。經兩個月的哺乳期後,母狐便開始從野外捕來旅鼠、田鼠等餵養小狐狸,每當母狐叼著獵物回來,輕柔地一聲呼喚,小狐狸們便爭先恐後地衝出洞穴,歡迎母狐,同時分享獵物。約10個月的時間,小狐狸們便開始達到性成熟,隨後開始成家立業,過著一種新的生活。
參考資料
參考資料
大象
象是目前世界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屬於長鼻目,只有一科兩屬三種,即象科,非洲象屬和亞洲象屬,非洲象有兩種:普通非洲象(也叫熱帶草原象或灌木象)和非洲森林象,亞洲象只有一種(也叫印度象)。廣泛分佈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和南亞及東南亞以至中國南部邊境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象的妊娠期為22個月,剛出生的小象就有100千克重,需要8-14歲才能達到性成熟。據報導1974年在安哥拉獵殺的最大的象有13.5噸重。象皮厚毛少,鼻與上唇愈合成圓筒狀長鼻,兩個上頜門齒大而長,就是所謂的「象牙」,口中一般每側有三個前磨牙和三個後磨牙,食用高纖維的食品,樹葉、草類等,磨牙並不是同時長出,現存的磨牙磨損後,新的磨牙才長出來,所以如果最後一顆(第六顆)磨牙大約在60歲以後磨損後,老象可能死於營養不良,如果繼續飼餵磨碎的食品,它有可能繼續活下去。亞洲象屬只有一種,也叫印度象,分佈在南亞和東南亞,鼻端有一個指狀突起,雌象沒有象牙,即使是雄象也有一半沒有象牙或象牙很小,耳朵比較小、圓,前足有5趾,後足有4趾,共有19對肋骨(其中蘇門答臘亞種有20對,但比非洲象少一根),頭骨有兩個突起,背拱起。性情溫和,比較容易馴服。過往可再分4個亞種:印度象、錫蘭象、馬來西亞象及蘇門答臘象。非洲象有兩種,最常見的是普通非洲象,是現存世界上最大的陸地動物,耳大下部尖,不論雌雄都有長而彎的象牙,前足有4趾,後足有3趾(趾數比亞洲象少一個),共有21對肋骨,背部平,長達6-7.3米,高達3-4米,重達10噸。性較凶猛,尤其是孤獨的雄象更為凶猛,不易馴服。另一種非洲象是瀕臨滅絕的森林象,個較小,一般不超過2.5米高,耳圓,下頜骨長而窄,前足有5趾,後足有4趾,和亞洲象相同,象牙小而直,質地更硬。最近根據基因分析證實和普通非洲象不是同一種。此外還有幾個亞種,馬來西亞有一種亞洲象亞種——侏儒象,個頭更小。納米比亞有一種非洲象亞種——沙漠象,足下肉墊變大,更適應缺水的生活,非常知道節約用水,而且會在沙漠中尋找水源。在古代尚有體形更大的長毛象——猛獁象,現在已經滅絕,不過經常在北方西伯利亞的凍土地帶出土尚凍結的猛獁屍體。象由於毛少,容易生皮膚病,所以需要經常洗澡或做泥浴,象皮厚,有皺摺,有的皺摺紋路深達十幾厘米,皮膚淺灰色,由於洗泥浴有時看起來好象是泥土的紅棕色,褐色眼睛長眼毛,有一種罕見的白化象,白象眼睛一般是藍色。象的耳朵很大,有豐富的血管以便散熱,尾巴不長,頂端有毛刷。象是草食性動物,一天要有16個小時用來採集食物,它們的消化系統效率不高,只有40%的食物可以被吸收,一天一隻成年象可以吃進30到60千克食物,但60%被排泄出去了。大象每天可以排出接近35千克的糞便,兩天的糞便便足夠把一個成年人浸沒。千萬別站在大象的尾部以防突如其來的糞便弄傷頭部。部份科學家嘗試利用大象的糞便用作燃料,也有部分科學家用作造紙。象在正常時每天要走3到6千米去覓食,但迅速奔跑起來也能達到每小時36千米的速度。大象交配並沒有真正性行為,進行體內射精。陰莖只在陰道口射出約3公升的精液,精子必須從陰道口慢慢爬進陰道,最後到達輸卵管與卵子會合,這段路程非常漫長,須歷經2公尺左右。而小象在母向體內孕育18個月後才會分娩出來。每胎只產下一頭小象。其實「大象怕老鼠」,只是個以訛傳訛的說法。有科學家進行實驗,大象對腳底下亂竄的小老鼠,根本毫不在乎。不過,科學確實證明,大象會怕蜜蜂,多數象群只要聽到蜜蜂的「嗡嗡」聲,就會呈現害怕、想逃跑的反應。科學家推測,這可能是因為大象曾嚐過蜂螫的痛苦,外加牠們的學習能力很強,很快就知道這種小東西不好惹
象是目前世界陸地上最大的哺乳動物,屬於長鼻目,只有一科兩屬三種,即象科,非洲象屬和亞洲象屬,非洲象有兩種:普通非洲象(也叫熱帶草原象或灌木象)和非洲森林象,亞洲象只有一種(也叫印度象)。廣泛分佈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和南亞及東南亞以至中國南部邊境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象的妊娠期為22個月,剛出生的小象就有100千克重,需要8-14歲才能達到性成熟。據報導1974年在安哥拉獵殺的最大的象有13.5噸重。象皮厚毛少,鼻與上唇愈合成圓筒狀長鼻,兩個上頜門齒大而長,就是所謂的「象牙」,口中一般每側有三個前磨牙和三個後磨牙,食用高纖維的食品,樹葉、草類等,磨牙並不是同時長出,現存的磨牙磨損後,新的磨牙才長出來,所以如果最後一顆(第六顆)磨牙大約在60歲以後磨損後,老象可能死於營養不良,如果繼續飼餵磨碎的食品,它有可能繼續活下去。亞洲象屬只有一種,也叫印度象,分佈在南亞和東南亞,鼻端有一個指狀突起,雌象沒有象牙,即使是雄象也有一半沒有象牙或象牙很小,耳朵比較小、圓,前足有5趾,後足有4趾,共有19對肋骨(其中蘇門答臘亞種有20對,但比非洲象少一根),頭骨有兩個突起,背拱起。性情溫和,比較容易馴服。過往可再分4個亞種:印度象、錫蘭象、馬來西亞象及蘇門答臘象。非洲象有兩種,最常見的是普通非洲象,是現存世界上最大的陸地動物,耳大下部尖,不論雌雄都有長而彎的象牙,前足有4趾,後足有3趾(趾數比亞洲象少一個),共有21對肋骨,背部平,長達6-7.3米,高達3-4米,重達10噸。性較凶猛,尤其是孤獨的雄象更為凶猛,不易馴服。另一種非洲象是瀕臨滅絕的森林象,個較小,一般不超過2.5米高,耳圓,下頜骨長而窄,前足有5趾,後足有4趾,和亞洲象相同,象牙小而直,質地更硬。最近根據基因分析證實和普通非洲象不是同一種。此外還有幾個亞種,馬來西亞有一種亞洲象亞種——侏儒象,個頭更小。納米比亞有一種非洲象亞種——沙漠象,足下肉墊變大,更適應缺水的生活,非常知道節約用水,而且會在沙漠中尋找水源。在古代尚有體形更大的長毛象——猛獁象,現在已經滅絕,不過經常在北方西伯利亞的凍土地帶出土尚凍結的猛獁屍體。象由於毛少,容易生皮膚病,所以需要經常洗澡或做泥浴,象皮厚,有皺摺,有的皺摺紋路深達十幾厘米,皮膚淺灰色,由於洗泥浴有時看起來好象是泥土的紅棕色,褐色眼睛長眼毛,有一種罕見的白化象,白象眼睛一般是藍色。象的耳朵很大,有豐富的血管以便散熱,尾巴不長,頂端有毛刷。象是草食性動物,一天要有16個小時用來採集食物,它們的消化系統效率不高,只有40%的食物可以被吸收,一天一隻成年象可以吃進30到60千克食物,但60%被排泄出去了。大象每天可以排出接近35千克的糞便,兩天的糞便便足夠把一個成年人浸沒。千萬別站在大象的尾部以防突如其來的糞便弄傷頭部。部份科學家嘗試利用大象的糞便用作燃料,也有部分科學家用作造紙。象在正常時每天要走3到6千米去覓食,但迅速奔跑起來也能達到每小時36千米的速度。大象交配並沒有真正性行為,進行體內射精。陰莖只在陰道口射出約3公升的精液,精子必須從陰道口慢慢爬進陰道,最後到達輸卵管與卵子會合,這段路程非常漫長,須歷經2公尺左右。而小象在母向體內孕育18個月後才會分娩出來。每胎只產下一頭小象。其實「大象怕老鼠」,只是個以訛傳訛的說法。有科學家進行實驗,大象對腳底下亂竄的小老鼠,根本毫不在乎。不過,科學確實證明,大象會怕蜜蜂,多數象群只要聽到蜜蜂的「嗡嗡」聲,就會呈現害怕、想逃跑的反應。科學家推測,這可能是因為大象曾嚐過蜂螫的痛苦,外加牠們的學習能力很強,很快就知道這種小東西不好惹
海馬
台灣海馬
庫達海馬(H. kuda) 根據台灣魚類誌(1993)的記載,台灣可能產有四種海馬,分別為產於東港的棘海馬(Hippocampus errinaceus)、台東成功的庫達海馬(H. kuda)、高雄的長棘海馬(H. histrix)與三斑海馬(H. trimaculatus)。 我們常常在中藥行見到曬乾的海馬乾,海馬在台灣主要是被當為中藥使用,少數活體的海馬則被用為水族館的觀賞寵物。根據本草綱目的記載,海馬的療效為“暖水臟,壯陽道,消瘕塊,治療瘡腫毒婦人難產及血氣痛”,根據本會的海馬貿易調查,台灣近十年來每年進口平均約11噸海馬,為世界上最主要的海馬消費國之一,主要的來源為泰國與其他東南亞國家,至於台灣臨海所產的海馬數量可能已經微乎極微,不符需求,甚至接近瀕臨絕種。
生態篇
偉大的雄海馬背負繁衍後代的重任
分佈的範圍
生活於南緯45度至北緯45度一帶的溫帶和熱帶淺水域中的海草、紅樹林和珊瑚礁內。地理範圍雖廣,但他們只是疏落而狹長地分佈於沿岸水域,大多數品種主要在大西洋西部和印支太平洋地區出沒。
雄海馬的育兒囊
海馬為適應環境,特作出一種異常的改變,就是雄的海馬長有一個特別特別的育兒囊,讓雌海馬把卵子存放其內,這種改變真教其他在演化中的雌性哺乳類動物為之羨慕。有孕的雄海馬懷著孕卵,直至小海馬從育兒囊中孵化出來,小海馬的樣子一般也酷似父母,只是身型較為短小。
海馬知多少
人類對海馬的生態研究不足,以開發使用程度最劇烈的品種的研究尤為缺乏。海馬的種群數量和分佈地域仍是未知之數,只知道海馬的天然生態情況使他們不宜被密集地捕獵。海馬的繁殖率低,行單配偶制,所以社會結構易受破壞。遷移率低、種群密度低、活動範圍少,這意味著海馬因生存環境受破壞而再度遷移他處生活會很困難。
利用篇
傳統醫藥的使用
到現時為止,市場上的海馬大部份用於傳統中醫藥。傳統中醫藥奉行於中國、香港、台灣、新加坡和世界各地的華人社會。也有證據顯示韓國和日本也有使用傳統中醫藥。傳統中藥對印尼的扎穆醫藥和菲律賓群島中部等地的民間醫藥也具有影響,此等不同方式的醫藥系統均使用海馬入藥。約自西元720年,海馬開始成為傳統中醫藥中重要的藥材,用以醫治多種疾病。據中醫師和使用者的訪問顯示,海馬可用作醫治:呼吸系統失調如哮喘、性功能失調如陽痿及不孕、嗜眠症和體力衰竭、喉嚨感染、皮膚病和難產。在菲律賓中部,海馬用來醫治哮喘、氣痛和過度活躍症。 在印尼的扎穆醫藥中,海馬的用途細節是保密的,但爪哇、巴厘島和蘇拉維西等地的男人確實有服用由海馬製成的扎穆春藥。人們爭相尋求方便快捷的治病方法,為傳統中醫藥業帶來重大的改變,預先製煉包裝好的藥品逐步取代個別處方。一名資深的中國中藥入口商指出,三成的海馬包括以前不會採用的小海馬,現在可運進工廠去生產成藥。這些專利成藥通常製成藥囊或藥片。目前最少有八種這類成藥在北美洲出售。
裝飾珍品
裝飾珍品收藏家之所以喜歡海馬,是因為海馬變乾後,仍能保持其形狀和身上細緻的紋路。乾海馬被陳列於貝殼工藝品的飾櫃和流動販賣車上以作招徠,在世界各地的海灘度假勝地和貝殼工藝品店出售。海馬製的紀念品還包括耳環和胸針。
水族貿易
而水族貿易方面,通常每四個或五個品種的買賣中,便有一種是海馬,但飼養的海馬能夠長久生存的不多,死因是捕取和運送的過程中,身體受到損傷、飼養者管理不善、疾病、飲食不均衡或營養不足、與水族館其他生物不能相容共存、飼養者對海馬的飼養方式認識不足等。大型水族館和個別水族愛好者均一致認為海馬是最難飼養的魚類。不過飼養者的海馬死了,一般會再添購更多這種魚產,所以確保了活海馬市場的穩定性。海馬貿易篇海馬貿易:包括活的及曬乾的海馬,每年的交易量可能超過二千萬隻,範圍涉及32個國家和地方,遍及南美厄瓜多爾至澳洲一帶。 出口國部份:最少有22個國家或地區輸出海馬到其他國家。資料缺乏和差異使瞭解海馬貿易的工作十分困難。有些海馬是循正式管道出口的,但大部份則不然。例如印度人把海馬放於行李中乘飛機帶往新加坡;海外華僑回國時把海馬帶返家園;大量的海馬在中越邊境交易,經常是非法進行的;商人把海馬塞進從菲律賓運來的海蔘中偷運;乾海馬與石斑魚由船隻從菲律賓運至香港;台灣人與中國大陸的漁民在海上交易海馬;印尼人以之為禮品送給在台灣的親友;在澳洲,海馬出口數量低於兩公斤者,無須報關。 較大的出口國有:海馬貿易:包括活的及曬乾的海馬,每年的交易量可能超過二千萬隻,範圍涉及32個國家和地方,遍及南美厄瓜多爾至澳洲一帶。出口國部份:最少有22個國家或地區輸出海馬到其他國家。資料缺乏和差異使瞭解海馬貿易的工作十分困難。有些海馬是循正式管道出口的,但大部份則不然。例如印度人把海馬放於行李中乘飛機帶往新加坡;海外華僑回國時把海馬帶返家園;大量的海馬在中越邊境交易,經常是非法進行的;商人把海馬塞進從菲律賓運來的海蔘中偷運;乾海馬與石斑魚由船隻從菲律賓運至香港;台灣人與中國大陸的漁民在海上交易海馬;印尼人以之為禮品送給在台灣的親友;在澳洲,海馬出口數量低於兩公斤者,無須報關。 較大的出口國有:出口國 受保護否 用途 目前情況 印度 海馬在當地不受保護 偶而用作藥材,但大部份出口到新加坡,一部份到馬來西亞 在泰米爾那德邦的帕爾克灣(Palk Bay)沿岸,由於海蔘產量下降,導致漁民轉移注意到海馬身上,結果促使補取海馬活動自1990年起遽增。1995年在當地的實地調查顯示,泰米爾納德邦的漁民,每年漁產銷售量中就包括了至少130萬隻(或相等重量達三千零四十公斤)的海馬。 菲律賓 不受保護 用於醫藥及作為吉祥物或辟邪物,大部份輸出到國外供應亞洲及西方的水族貿易及世界手工藝品市場 調查數據顯示,菲律賓的海馬出口量每年可能有11公噸或470萬隻乾海馬,單是義大利每年便從菲律賓輸入可能達九萬隻乾海馬供應珍品市場之需。 泰國 不受保護 每年輸出海馬可能達15公噸或相等於450萬隻的海馬(1989年的數字),大部份的海馬都輸往中國、香港、台灣等地。 越南 近年,越南的海馬出口大有增長,現在每年的出口量可能已超過5公噸,大部份輸往中國。雖然越南境內有不少華人,但當地的海馬使用量頗低。 出口國部份:已知的海馬淨進口地最大者有中國、台灣和香港。新加坡應該是其中一員。有些國家本土沒有出產海馬,卻售賣海馬珍品或以海馬為水族寵物,所以也應該視為海馬的淨進口國。此等國家包括加拿大、德國、荷蘭和英國。總括而言,最少有十三個國家或地區輸入海馬,有些既是進口地又是出口地,美國便是其例。 較大的出口國有:進口國 用途 目前情況 大陸 可考的少數紀錄顯示泰國是大陸的最大海馬供應地。1995年一項在大陸進行的調查,三個不同省分的6位受訪海馬進口商,引證泰國是他們主要或唯一的海馬供應來源。在過去十年裡,海馬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目前以每年百分之八-十的速度持續增長,在中國南方及東南沿岸港口地區,大進口商把海馬直接運到藥廠,或運往中國其他地方;中越邊境也是交易熱絡的地方。大陸國內每年的貿易量可能超過二十公噸或相等於500-600萬隻的海馬。 台灣 在台灣海馬被售做傳統中藥、水族觀賞魚類和珍品等用途。 眾多進口國中,唯獨台灣備載有詳盡的海關統計數字。數據顯示,台灣起碼自1983年起已大量輸入海馬。大部分是從泰國進口。 香港 香港人主要將海馬做中藥和補品之用。也有些活海馬做水族觀賞之用。 香港是海馬貿易的重要轉口港,估計每年至少在境內使用7公噸乾海馬,且轉運不少數量到中國內地、台灣及其他地區。直至70年代止,在香港也有捕撈海馬,但產量極少。 拯救海馬吧!海馬標誌著一個以前未曾探究的漁業類型:人類主要為醫藥而非為食物去捕魚。單以亞洲來說,每年的貿易額已差不多達一千六百萬隻乾海馬。此外,很多非亞洲國家也參與此項貿易,而三十二個已知有參與海馬貿易的國家或地區,大部份舉足輕重的國家迄今仍未有對海馬貿易進行探究。例如,一九九四年,逾十一萬二千隻海馬運抵美國佛羅里達海岸附近,但是關於美國在海馬貿易所擔當的角色,資料則不多。依照調查情況顯示海馬後續的生存可能頗為嚴重,故此必須推行積極的預防措施以確保不同的海馬種群能長久存活。好些海馬種群的總數已明顯下降,人們對海馬的需求預期會持續增長,顯示出這些措施必須盡速推行,以免日後危機出現才急於應付。以下是幾項建議: ‧生態研究必須緊急進行,研究所有海馬品種的各方面特徵,特別需要著重最受濫捕濫用的印支太平洋品種。‧參與海馬貿易的國家應馬首是瞻,跟循台灣的做法,保留海馬入口和出口的詳細記錄,或許可通過修訂海關條例來實行。中國和菲律賓尤其應該重新實行這種保留記錄的做法。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和國家漁業管理機關應監管漁獲數量和種群數量。 ‧應鼓勵個別國家制訂本地漁業或野生生物條例,以確保海馬不會被濫捕濫用,同時也要確保實施此等條例之餘,卻不會使捕取海馬的活動轉為地下活動而無法有效地加以監管。澳洲在這方面可作開路先鋒,澳洲水域最少有十一種海馬。負責編訂*瀕危物種紅皮書*或瀕危物種名單的國家組織應考慮把海馬列入面臨瀕危物種名單中。 ‧歐洲共同體是活海馬及裝飾珍品一大入口商,應起碼把海馬列入將於一九九七年實施的歐洲共同體野生物貿易規例的附件丁上。這樣做,可著令其會員國實施入口監管。 ‧應考慮把印支太平洋海馬品種列入下一個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瀕危物種紅表中。到現時為止,只有Knysna Seahorse這種海馬已被列入該表內。 ‧須因應情況的轉變和資料蒐集的改進,不斷檢討是否把海馬列入瀕臨絕種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的附錄二的做法,可以為海馬國際貿易設立一個領取許可證才可售賣海馬的制度。 ‧捕漁業人士應該參與所有管理和保護海馬種群的行動,並應告知買家和出口商有關海馬保護的問題。 ‧應直接向亞洲傳統醫藥界爭取支持保護海馬。補充海馬為卵胎生,而且是由雄海馬進行孵卵。性成熟的親海馬,往往在早上發情,若有兩隻的雄海馬都喜歡同一隻雌海馬,兩隻雄海馬會將育兒囊鼓的大大的,嘴變成咖啡色下壓在近胸前,一直轉圈圈,以展示自己。通常雌雄海馬會找和自己體型相似的對象。當雌雄海馬配對後,牠們會雙雙並列游泳且下降至淺水底層,雄魚急激追逐雌魚,體色由黑逐步變為漂亮的黃白色。追逐到了興奮高潮時,雄魚和雌魚再度上升至近水面且面面相對,互相以腹部靠近,雄魚的育兒囊變成銀白色,雄魚張開育兒囊,與雌魚的生殖孔靠近,雌魚將卵排入雄魚育兒囊內,在水溫環境適合時,懷孕時間約為七周( 不同種類懷孕時間不同 )。欲生產時可發現雄魚育兒囊已經很大,生殖孔轉變為咖啡色,呼吸加快。整個生產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痙攣期,雄海馬迅速彎曲身體,不斷地反復伸直和彎曲,迫使小海馬一隻隻從仰躺的公海馬孕育袋中鑽出;第二階段則是公海馬吸水脹腹,並左右搖動,每次可以噴出二十至三十隻的小海馬;最後階段則仍是吸水脹腹,但每次生產僅有一至三隻的量,全部生產過程要五至六小時,每隻公海馬可以產下二百五十隻不等的小海馬。第一階段出生的小海馬是位於育兒囊最靠近外面的一批,發育的時間最短,約晚最早收精的一批五至七天,所以不夠成熟,身體虛弱;噴出時,身體為卷曲的,無法立即游泳,而會沉入底部,必須經過很長的時間才能開始游泳上浮;在小海馬無法游泳的時後,是其最易被捕食的時後,也因此第一批小海馬的存活率不高。第二階段出生的小海馬最多也最健康,出生後立即可自行游泳上浮,存活率最高。第三階段出生的海馬不多,為最早受精的一批,由於體型較大且數量少,在被公海馬噴出體外時容易受到擠壓導至缺氧,存活率亦不高。http://cc.gdjh.tcc.edu.tw/~s910324/a2.htm這裡有圖
斑馬
☞斑馬和馬是不同亞屬的動物。斑馬(Zebra,學名)是屬於奇蹄目(Perissodactyla)馬科(Equidae)馬屬(Equus)的一員,但另外分出一個斑馬亞屬(Hippotigris),目前非洲斑馬有三個物種分別是山斑馬(Equus zebra)、普通斑馬(Equus quagga)與細紋斑馬(Equus grevyi),但性格一樣惡劣,幾乎無法馴服。
斑馬咬到人就不肯鬆口,美國動物園每年斑馬造成的傷害比老虎還多。南非在十九世紀曾計劃馴化斑馬,結果是白費力氣。後來一個住英國倫敦叫Walter Rothschild的痞子曾從小訓練到能讓斑馬拉車,但一但到了成年發情期根本無法控制。
☞而馬科的動物是可由雜交生出混血動物,由公斑馬與雌馬雜交所產生的稱“zorse”;由公馬和雌斑馬雜交所產生的稱之“Hobra”。↑名為Eclipse的白母馬和一隻稱Ulysses的雄斑馬雜交後產下混血的Eclyse,但斑馬和馬混血的zorse多半像上圖全身都有類似斑馬的條紋,像Eclyse這種的情況並不多見。☞相對下馬是遠比斑馬來得容易馴服,所以才會說「馬善被人騎」咩!
http://en.wikipedia.org/wiki/Walter_Rothschild,_2nd_Baron_Rothschild
斑馬咬到人就不肯鬆口,美國動物園每年斑馬造成的傷害比老虎還多。南非在十九世紀曾計劃馴化斑馬,結果是白費力氣。後來一個住英國倫敦叫Walter Rothschild的痞子曾從小訓練到能讓斑馬拉車,但一但到了成年發情期根本無法控制。
☞而馬科的動物是可由雜交生出混血動物,由公斑馬與雌馬雜交所產生的稱“zorse”;由公馬和雌斑馬雜交所產生的稱之“Hobra”。↑名為Eclipse的白母馬和一隻稱Ulysses的雄斑馬雜交後產下混血的Eclyse,但斑馬和馬混血的zorse多半像上圖全身都有類似斑馬的條紋,像Eclyse這種的情況並不多見。☞相對下馬是遠比斑馬來得容易馴服,所以才會說「馬善被人騎」咩!
http://en.wikipedia.org/wiki/Walter_Rothschild,_2nd_Baron_Rothschild
2008年12月6日 星期六
兔子
兔子的種類一、比利時兔原產於比利時佛藍德,亦是英國用原產於比利時野兔改良而成,特色為毛色深及淺黃褐色,耳大而直立,耳尖部分有光亮的黑色毛邊,尾部內側為黑色,體型和四肢較長。二、雷克斯兔亦稱獺兔,最早在法國育成,是世界著名中型短毛兔品種,30年代起,德、英、日、美等國相繼引進後,又培育出許多不同色系,目前在英國得到認可的已有28種之多。三、垂耳兔下垂的長耳為其特徵,體重在2~4kg左右,毛色種類眾多;毛質分安哥拉毛、鬆毛等多種,特徵為長而下垂的耳朵及扁平的臉,又分英國、法國、德國、荷蘭等多種品種;法國種經改良之後變成大耳朵的就是英國種。四、迷你兔子體型小、圓臉、耳朵短為其特徵,原產地荷蘭,是由荷蘭種改良而來的迷你品種,體重約1~1.5kg;臉部,意即頭部圓,耳朵尖而短是牠的特徵,成長後的成兔耳朵會稍長。兔子的行為兔子一般是極愛清潔的,牠們總是會在同一個地點排尿及排便。當剛得到一隻兔子時,每數分鐘就將牠放於貓沙盤中,持續數次後,牠們就會被訓練可使用貓沙盤排泄了。然而,成年的雄兔總是會將牠們帶有濃烈氣味的糞便散於各處,用來劃定地盤。兔子喜歡亂咬及亂抓家中任何找得到的物品﹔兩種最危險的東西是電線及有毒植物。電線應該置於兔子達不到的地方。 如果兩隻以上的寵物兔被飼養於室內,每隻兔子應該有牠們各自的籠子,若將兩隻兔子置於同一個籠子,相互間的打鬥是難免的。 兔子的主要進食時間是清晨及夜晚,而食糞的行為則在進食後三至八小時開始。兔子喜愛甜食,往往選擇含有糖精或蔗糖的食物甚於不含糖分的食物。這種對於甜食的喜好,則可成為鼓勵厭食兔子進食的利器,在餵食藥物時,將藥物與果醬混合的手法,亦有極佳的效果。 相較於其他動物,兔子需要攝入更多量的水分。一隻兔子的每日平均飲水量,是每公斤體重需要飲用50到150毫升的水。舉例來說,一隻兩公斤的兔子每日的飲用水量相當於一隻十公斤的狗。當兔子的食物減少,牠們對飲水的需求會大增﹔在三天的禁食後,兔子的飲水量會大幅上升六倍半。相反地,當飲水被限制時,食物的消耗也會跟著降低﹔在三天的限水之後,厭食是必然的結果。 兔子對冷的耐受度要較對熱為高。由於他們並不具備褐脂肪,所以當牠們遇到冷天的時候會發抖。發抖對短時間內體溫的維持相當有效,如果兔子有足夠的時間去適應環境,並有適當的庇護場所,兔子對寒冷天氣的耐受度是相當不錯的。兔子對於高溫環境的抵抗力很低,除了少量的汗腺分佈於兔子嘴唇外,兔子是不流汗的﹔牠們的喘息也是極沒有效率的,當牠們有脫水現象時,甚至連喘息都停止。當周圍環境氣溫上升時,兔子的飲水量並不會因此而增加,相反地,高熱似乎會抑制飲水的意願。雖然兔子利用牠們的耳朵作為牠們主要的散熱器官,牠們仍會主動地尋找樹蔭及洞穴,以達到避免水分流失及遠離熱浪的目的。兔子的食物兔子的食物應該包括顆粒飼料,牧草,蔬菜和乾淨的水牧草應該採取任食的方式餵養.在副食品方面,可以提供含有食物纖維的新鮮蔬菜,像是高麗菜,紅蘿蔔,油菜,萵苣,青江菜等等,但是要先用清水洗淨,並且浸泡以去除農藥.偶而給牠喝一點動物性奶粉調配的奶,可以補充牠的蛋白質需求另外準備一些給牠磨牙的零嘴,買的時候若能選購含有礦物直成分的就是一舉兩得了養兔子的人一定聽過兔子不能喝水,兔子吃的青菜上頭不能沾有水的說法,甚至有人認為兔子一輩子只能吃紅蘿蔔, 這真是奇怪的謬論,大概中卡通的毒太深了吧。但是有一點大家絕對認同,就是兔子是素食主義者。一般餵食可以給予品質良好的顆粒兔飼料,同時輔以乾草、綠色菜葉、少量的雜食如燕麥和水果。其中顆粒飼料要注意有沒有發霉,纖維含量至少應該高於18%,蔬菜水果一定要先洗乾淨,避免農藥殘留。當然24小時要隨時提供乾淨的水。 至於每天的飼料量是多少?並沒有一個確實的數字,因為每一隻兔子的體型大小不同,消化吸收率和活動量都不一樣,不能一概而論。當作主食的顆粒飼料通常是每公斤體重給八分之一杯,乾草可以任食,其他的食物則偶爾當作犒賞。台灣的水果因為糖分較高,所以最好不要給太多。如果要換食物,應該以循序漸進的方式慢慢替換,不然有的兔子會因為不適應而造成下痢。如果這個時候有外來的害 菌侵入身體,會引發嚴重的後果
牛的資料
牛
牛亞科(Bovinae)
美洲野牛屬(Bison)
牛屬(Bos):以歐洲牛(Bos taurus)最常見。
藍牛屬(Boslaphus)
水牛屬(Bubalus)
非洲水牛屬(Synceros)
有些牛亞科動物通常不稱為牛,例如中南大羚。
水牛
水牛(學名Bubalus bubalus),也叫印度水牛,是一種大的偶蹄動物,馴養的水牛在亞洲和美洲非常普遍。在亞洲,水牛主要用來作為勞動力;在歐洲的義大利、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它被用做奶牛或食用牛。今天在印度、尼泊爾、不丹和泰國還有野生水牛,澳洲北部也有野生的水牛。在東南亞的野生水牛的來歷不是很清楚,它們可能是又變野的馴養的水牛的後代,也可能是本地原來就有的野生水牛的後代,或是兩者的交配產物。今天野生的水牛已經相當少了。
水牛的分類還有爭議,Mac Greger於1941年認為水牛只有一種,下分兩個亞種:B. bubalus arnee(河水牛)和B. bubalus carabanesis(沼澤水牛)。其他專家將兩者分為相親的獨立的種。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0%B4%E7%89%9B&variant=zh-tw
乳牛
乳牛(也稱奶牛)是專門培養出來產奶的母牛。
一般未曾生育的母牛不產牛奶,更加不會長時間產出人類藉以飲用的鮮奶,母牛只有在生產了幼牛後才會產奶。一般一頭母牛應該在兩歲時產第一頭幼牛,隨後約每年產一頭幼牛。有時兩頭幼牛之間的間隔也會長一些,但這對產奶不利。
今天大多數母牛是通過人工授精的方法受精的,其優點在於農民不必飼養公牛,而且能夠保證生產出來的小牛質量良好。
乳牛的懷孕期為280天。小牛出生後就開始重新產奶。在一開始的六個星期中奶量不斷提高,一直到每日25至60升,然後不斷下降,直到下一個小牛出生。
一頭乳牛每年可以產至1.8萬升奶(極少數以上),隨地區和種類的不同牛的產奶量不同。產量越高的牛也越難飼養。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9%B3%E7%89%9B&variant=zh-tw
美洲野牛
犎牛(學名Bison bison),又名美洲水牛或美洲野牛,是牛亞科哺乳動物,也是北美洲體型最大的哺乳動物,和世界上最大野牛之一。儘管體型龐大,仍可維持60公里的奔跑速度。主要群體由雌牛和幼牛組成;雄性會另外組成單身漢群,只有交配時才會聚集在一起。平時以嫩莖晘草為食,無領域性。美洲森林野牛一般被認為是其亞種,但分類地位仍有爭議。最近根據最新DNA研究顯示,牠和歐洲野牛親源關係比所知還要接近。
體型龐大的美洲森林野牛(Bison bison athabascae)是北美洲最大的亞種,牠的體型大過亞洲野牛和野生水牛,後兩者主要出現在印度。野牛大量集體居住在美國和加拿大的大平原,由加拿大遠北的大奴湖至南面的墨西哥,再由奧勒崗州東部至大西洋一帶。其兩個亞種分別是美洲草原野牛(Bison bison bison),體型較小和有較圓滑的背部隆肉,和美洲森林野牛,體型較大和較高和方形的背部隆肉。
雖然美洲野牛也稱美洲水牛,但實際牠和水牛和非洲水牛只有微略相似。
美洲野牛冬天的毛長且深啡色;夏季則較輕薄和淺色。野牛高2米,長3米,重450至900公斤。而據紀錄最大的物種重約1140kg。其頭部和前半部巨大,雌雄野牛均有短而彎的角,可作為戰鬥和防禦之用。野牛一般於8月至9月交配,然後紅啡色的小牛就會於接著的春天出生,小牛會由其母親照顧約一年時間。野牛一般3歲為成熟,野生野牛的壽命由18至22年,飼養的則有35至40年。
美洲野牛的交配習性是一夫多妻制的,也就是說一頭雄性野牛會和幾頭雌性野牛交配。開始時,單身的雄性野牛會一直"看管"著雌性野牛,直至交配到為止,這期間雄性會跟著雌性,並趕走附近的競爭雄性。
年幼的野牛(約三個月大的野牛)的顏色比會成年野牛的淺色。交配季節在夏季的中後部分,北方可以至每年的九月。懷孕期為285天(約九個半月),所以小牛通常在春季出生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BE%8E%E6%B4%B2%E9%87%8E%E7%89%9B&variant=zh-tw
~希望有幫助~
牛亞科(Bovinae)
美洲野牛屬(Bison)
牛屬(Bos):以歐洲牛(Bos taurus)最常見。
藍牛屬(Boslaphus)
水牛屬(Bubalus)
非洲水牛屬(Synceros)
有些牛亞科動物通常不稱為牛,例如中南大羚。
水牛
水牛(學名Bubalus bubalus),也叫印度水牛,是一種大的偶蹄動物,馴養的水牛在亞洲和美洲非常普遍。在亞洲,水牛主要用來作為勞動力;在歐洲的義大利、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它被用做奶牛或食用牛。今天在印度、尼泊爾、不丹和泰國還有野生水牛,澳洲北部也有野生的水牛。在東南亞的野生水牛的來歷不是很清楚,它們可能是又變野的馴養的水牛的後代,也可能是本地原來就有的野生水牛的後代,或是兩者的交配產物。今天野生的水牛已經相當少了。
水牛的分類還有爭議,Mac Greger於1941年認為水牛只有一種,下分兩個亞種:B. bubalus arnee(河水牛)和B. bubalus carabanesis(沼澤水牛)。其他專家將兩者分為相親的獨立的種。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B0%B4%E7%89%9B&variant=zh-tw
乳牛
乳牛(也稱奶牛)是專門培養出來產奶的母牛。
一般未曾生育的母牛不產牛奶,更加不會長時間產出人類藉以飲用的鮮奶,母牛只有在生產了幼牛後才會產奶。一般一頭母牛應該在兩歲時產第一頭幼牛,隨後約每年產一頭幼牛。有時兩頭幼牛之間的間隔也會長一些,但這對產奶不利。
今天大多數母牛是通過人工授精的方法受精的,其優點在於農民不必飼養公牛,而且能夠保證生產出來的小牛質量良好。
乳牛的懷孕期為280天。小牛出生後就開始重新產奶。在一開始的六個星期中奶量不斷提高,一直到每日25至60升,然後不斷下降,直到下一個小牛出生。
一頭乳牛每年可以產至1.8萬升奶(極少數以上),隨地區和種類的不同牛的產奶量不同。產量越高的牛也越難飼養。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9%B3%E7%89%9B&variant=zh-tw
美洲野牛
犎牛(學名Bison bison),又名美洲水牛或美洲野牛,是牛亞科哺乳動物,也是北美洲體型最大的哺乳動物,和世界上最大野牛之一。儘管體型龐大,仍可維持60公里的奔跑速度。主要群體由雌牛和幼牛組成;雄性會另外組成單身漢群,只有交配時才會聚集在一起。平時以嫩莖晘草為食,無領域性。美洲森林野牛一般被認為是其亞種,但分類地位仍有爭議。最近根據最新DNA研究顯示,牠和歐洲野牛親源關係比所知還要接近。
體型龐大的美洲森林野牛(Bison bison athabascae)是北美洲最大的亞種,牠的體型大過亞洲野牛和野生水牛,後兩者主要出現在印度。野牛大量集體居住在美國和加拿大的大平原,由加拿大遠北的大奴湖至南面的墨西哥,再由奧勒崗州東部至大西洋一帶。其兩個亞種分別是美洲草原野牛(Bison bison bison),體型較小和有較圓滑的背部隆肉,和美洲森林野牛,體型較大和較高和方形的背部隆肉。
雖然美洲野牛也稱美洲水牛,但實際牠和水牛和非洲水牛只有微略相似。
美洲野牛冬天的毛長且深啡色;夏季則較輕薄和淺色。野牛高2米,長3米,重450至900公斤。而據紀錄最大的物種重約1140kg。其頭部和前半部巨大,雌雄野牛均有短而彎的角,可作為戰鬥和防禦之用。野牛一般於8月至9月交配,然後紅啡色的小牛就會於接著的春天出生,小牛會由其母親照顧約一年時間。野牛一般3歲為成熟,野生野牛的壽命由18至22年,飼養的則有35至40年。
美洲野牛的交配習性是一夫多妻制的,也就是說一頭雄性野牛會和幾頭雌性野牛交配。開始時,單身的雄性野牛會一直"看管"著雌性野牛,直至交配到為止,這期間雄性會跟著雌性,並趕走附近的競爭雄性。
年幼的野牛(約三個月大的野牛)的顏色比會成年野牛的淺色。交配季節在夏季的中後部分,北方可以至每年的九月。懷孕期為285天(約九個半月),所以小牛通常在春季出生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BE%8E%E6%B4%B2%E9%87%8E%E7%89%9B&variant=zh-tw
~希望有幫助~
豬的資料
家豬的種類 大白豬又叫做「大約克夏豬」。原產於英國,特稱為「英國大白豬」。輸入蘇聯後,經過長期風土馴化和培育,成為「蘇聯大白豬」。後者的體軀比前者結實、粗壯,四肢強健有力,適於放牧。十八世紀於英國育成。 約克夏豬是豬的一個著名品種。原產於英國約克郡(Yorkshire,英格蘭東北部的一個舊郡,一九七四年分割為North Yorkshire,South Yorkshire及West Yorkshire),由當地豬與中國豬等雜交育成。全身白色,耳向前挺立。有大、中、小三種,分別稱為「大白豬」、「中白豬」和「小白豬」。大白豬屬醃肉型,為全世界分布最廣的豬種。體長大,成年公豬體重三百至五百公斤,母豬兩百至三百五十公斤。繁殖力強,每胎產仔十到十二頭。小白豬早熟易肥,屬脂肪型。中白豬體型介於兩者之間,屬肉用型。中國飼養大白豬較多。 長白豬是「蘭德瑞斯(Landrace)豬」在中國的通稱。著名醃肉型豬品種。原產於丹麥。由當地豬與大白豬雜交育成。全身白色。體驅特長,呈流線型。頭狹長、耳大前垂,背腰平直,後軀發達,大腿豐滿,四肢較高。生長快,飼料利用率高。皮薄、瘦肉多。每胎產仔十一至十二頭。成年公豬體重四百到五百公斤,母豬三百公斤左右。要求有較好的飼養管理條件。遍布於世界各國。 漢普夏豬是著名肉用型豬品種。十九世紀初期由英國漢普夏(Hampshire,一譯漢普郡)輸往美國後,在肯塔基州(Kentucky)經雜交選育而成。毛色黑,肩頸接合部和前肢白色。鼻面稍長而直,正豎立。體軀較長,肌肉發達。成年公豬體重三百一十五至四百一十公斤,母豬兩百五十至三百四十公斤。早熟性,繁殖力中等,平均每胎產仔八.六六頭。母性強。屠體品質高,瘦肉比例大。 波中豬為豬的著名品種。原產於美國。由中國豬、俄國豬、英國豬等雜交而成。原屬脂肪型,已培育為肉用型。全身黑色,有六白的特徵。鼻面直,耳半下垂。體型大,成年公豬體重三百九十至四百五十公斤,母豬三百至四百公斤。早熟易肥,屠體品質優良;但繁殖力較弱,每胎性仔八頭左右。 豬舍、豬欄、豬圈的英文為hog house,pigpen,pigsty,hogpen,即飼養豬的房舍,尤指可在內部飼養多數頭豬的建築物。典型的豬舍要能避免過冷過熱,要通風良好,有潔淨墊草與飼料。簡易豬舍稱為豬欄或豬圈。移動式豬舍可以是預製結構或現場建造,可有也可沒有地板,單牆上掛有粗麻袋布的門,每一季節者可以重新移到清潔的地方。圍欄式豬舍主要用於飼養十二頭以上的母豬群,通常有水泥地面、牆平滑,並有保溫裝置。這類豬舍可裝設空調或通風裝置,用加熱器、地下熱水管或供暖燈進行保溫。可用分隔欄限制產仔母豬的活動,只准站或臥,但不准走來走去以免意外地壓壞豬仔。 家豬的品種 名稱與類型 分布 外觀 特徵 貝爾茨維爾一號豬及貝爾茨維爾二號豬(肉用) 均在美國育成 貝爾茨維爾一號豬為黑色,二號豬為紅色 均肉用 伯克夏豬(肉用) 英國、日本、澳洲、紐西蘭、南美洲 體型中等,多為黑色 在各地分別培育以供鮮肉或醃肉用 切斯特白豬(脂肪用) 在賓夕法尼亞洲切斯特縣育成 體型大,白色,膚淺粉紅色 性溫和,母豬多育 杜羅克豬或杜羅克澤西豬(脂肪用) 北美及南美 身長中等,體長,黑色 1/2澤西杜豬 1/2杜羅克 漢普夏豬(肉用) 美國品種 體重中等,體長,黑色 活潑、機靈、適於放牧飼養 赫里福德豬(脂肪用) 約一九OO在美國育成 體型中等,淺紅至深紅色 脂肪用 北歐豬(肉用) 北歐、中歐及美國 體型中等,白色 有多個品種,供製醃肉用 馬里蘭一號豬(肉用) 一九四一年在美國育成 體型中等,黑色帶白斑 約60%北歐豬,40%伯克夏豬 明尼蘇達一號、二號及三號豬(肉用) 在美國育成 體色多樣 均為肉用 蒙大拿一號豬(肉用) 一九三O年代在美國育成 背微呈弓形,頰部平 北歐豬、漢普夏豬雜交種 帕盧斯豬(肉用) 一九四一年在美國育成 白色,體重中等 2/3北歐豬,1/3切斯特白豬 波中豬(肉用) 在美國育成 黑色,但腿、鼻、尾為白色 從俄羅斯豬、拜菲爾德豬及中國大豬育成 波中花豬(肉用) 在美國育成 白色,但腿為黑色 或稱花斑豬 靽姆沃思豬(肉用) 美國、英國、紐西蘭、澳洲、加拿大 體型大,體色各異 用於雜交育種,製醃肉 大約克夏豬(肉用) 分布於全世界 白色 醃肉,母豬多育
台灣獼猴
台灣獼猴
在冰河時期,有一群遠在喜瑪拉雅山上的猴群,不知何故,遠度重洋來到台灣定居,這群長得圓臉紅面的猴子,後來演化成了台灣獨特的台灣彌猴。
英 名 : Formosa Macaque學名 : Macaca cyclopis分類 : 哺乳綱、 靈長目、獼猴科分布 : 台中、高雄、台東 、恆春,由海平面至海 拔 3000公尺以上高山森林中。重量 : 頭及身長40~ 65公分,尾 長35~ 45分 公 , 體重 4~ 7公斤生 殖 : 繁殖期每年11月至次年 2月,懷孕期 165~ 169天,每年5~ 7月生產的較多,每胎 1仔。
台灣彌猴以素果為主食,白榕、雀榕、大葉雀榕、菱果榕、豬母榕、澀葉榕、菲律賓榕等。這些不同的榕樹陸續都有果實成熟,是彌猴最重 要的主食。其中雀榕的果子味道最佳,微酸微甜頗為爽口。除了榕樹之外,台灣彌猴野果主食有三月的榕實、四月的過山香、五月的山枇杷、六月的大葉山欖、七月的紅柴、八月的毛柿、九月的茄冬、十月的咬人狗。其中過山香、山枇杷及咬人狗的果實味道最好。獼猴主要是依時令而從這些多樣的食物中選擇取食。有些植物的葉片,像山葛、雀榕、茄冬的嫩葉,也是台灣彌猴常吃的食物。有時台灣彌猴也會少量地進食一些特別的食物,例如苦揀樹的樹皮,無患子果核,也許這些植物是台灣彌猴的草藥。 一般人認為素食使人營養不良,不足以維持身體健康,但這群森林中的素食朋友,一隻隻身矯體健而又精力無限。這顯示靈長目是適合素食的,而素食也有利於靈長目的生存與繁衍,因此獼猴成為人以外,在地球分布最廣的哺乳動物。
台灣獼猴的生活習性
台灣獼猴是群體生活的野生動物,由猴王統率一些母猴及大小幼猴組成單位。每年大都會舉行猴王爭霸戰,決定身強力壯、適應環境的優勝者,出任新猴王,獲得繁衍後代的交配權。
當母猴屁股開始出現大片的紅腫,公猴的肛門一帶也變紅時,就表示繁殖季到了。母猴懷孕期大約是160天,通常一次只產一胎,不過在柴山已發現雙胞胎的例子,原因不明。
獼猴雖然是雜食性的動物,但仍以植物的嫩葉、果實為主。又為了應付環境的變化和威脅,牠們吃東西的速度很快,來不及吞下的,就存放下顎兩旁的頰囊,等有空時再慢慢咀嚼。
牠們的棲息地以樹林或岩石裸露處為主,如果下雨天則時常躲於岩洞等天然蔽所。
熊的資料
熊科家族共有8個成員,無論外型或身體比例都很相似。牠們的體格強大壯碩,四肢粗壯有力且具有大型爪子,頭部龐大,耳朵小,眼睛小且視力差,口鼻部長,嗅覺靈敏。 雖然屬於食肉動物,但全部皆可食用植物。像:眼鏡熊、黑熊、貓熊以素食為主。但也有例外,像北極熊,主食為魚類。 熊多半為獨來獨往,北方族群會以冬眠度過寒冬。由於體型龐大、強而有力,加上偶而會襲擊牲畜,具攻擊性,在撫育小熊期間更是如此,因此長期遭到人類追捕。除了其中2個成員外,所有熊都或多或少面臨了生存危機。美洲黑熊 AMERICAN BLACK BEAR學名 URSUS AMERICANUS野生現況 不知體型 1.3~1.9M 55~300KG分布 北美洲:阿拉斯加、加拿大、美國和墨西哥的溫帶林、針葉林社群 獨居懷孕期 6週一胎1~5仔食物 植物、肉類 雖然叫做黑熊,但毛色有黑、黃褐、棕和金色……多種變化,太平洋海岸甚至有獨特的灰藍色個體 很能適應各種棲息地,但大都出現在濃密森林之中 擅長爬樹,會用具有抓握力的嘴唇摘取水果、嫩芽…能以有力的前掌和彎爪挖開木塊、移動石塊,以尋找昆蟲來吃,甚至會闖入戶外小屋或車裡,搜括人類留下的食物 會運用複雜的肢體動作進行溝通 打呵欠、迴避目光或低頭…動作,皆可用來裁定社會階級,進而降低肢體衝突的可能北極熊 POLAR BEAR學名:URSUS MARITIMUS野生現況:瀕危風險低體型:2.1~3.4M 400~680KG分布:北極地區的沿岸和海洋社群:獨居懷孕期:9週一胎1~4仔食物:肉類、蛋類、植物 是現存最大的肉食動物,也是唯一水生的熊,具有許多適應水中生活的方法,包刮保護毛內中空並充氣,以增加浮力;鼻孔可閉合,使牠能憋住氣,並突襲毫無警戒的白鯨、一腳鯨、海豹和海象,採取偷偷跟蹤,或在冰孔突襲水生哺乳動物。 嗅覺最靈敏的北極熊,能在1KM外,察覺到位於冰層下方90CM深的冰孔。 當食物稀少時,可長時間不吃東西,或改以素食為主,如:漿果、菌類和海藻…棕熊 BROWN BEAR學名:URSUS ARCTOS野生現況:不知體型:2~3M 100~1000KG分布:北美、北歐和亞洲的寒帶林社群:獨居懷孕期:9週一胎1~4仔食物: 植物、肉類棕熊和灰熊指的都是同一類的熊--Ursus arctos.在北美洲人們叫住在內陸的棕熊為灰熊,以和住在靠近海岸的棕熊作區別。「灰熊」這個名字是由於當牠們年老時會長出灰色的毛而來的。 棕熊有一個重而厚的身軀,強壯的腿,大掌,短尾,小而圓的耳朵,五隻腳趾的後腳。當牠們像人類一般用兩腳走路的時候,腳後跟和腳趾是貼是著地的。牠們走的非常快,短距離可達每小時56公里。棕熊有個肌肉特多的肩峰,前掌的爪子巨大,強壯而微微彎曲。前爪約為後爪的1又4/3倍長,且一般從遠處就可看見。前爪的全長多為9公分,而過12公分的也並非不常見。牠們的爪子非常適合挖掘食物(例如:球根和齧齒動物),但是對爬行不利。最常見的爪子顏色是棕色的。雖然棕熊被分類在食肉目,隨著他們的牙齒構造和消化道的改變而成為以素食為主的動物。棕熊的毛色是深的鐵灰色。但是有不同階段的顏色包括黑、肉桂、紅、色黃或是這些顏色的混合。 棕熊和大部份的野生動物一樣,找尋那種花費最少能量而能得到最多營養來源的食物。季節和地理位置是兩個影響棕熊食物來源的最主要因素。估計棕熊的食物中超過75%是素的,包括苺、花、草、苔、草本植物、球根、球莖、樹根和各種堅果等超過兩百種的植物。可以從牠們爪子和肩膀的肌肉結構特別發展成適於挖掘看出:地下的球2006-02-01 22:19 補充根、球莖和樹根對熊的重要性。其它的動物性食物如:腐爛死屍、魚、小型水生物、螞蟻、昆蟲、蜂蜜、駝鹿和麋的小腿和其他小型的哺乳動物(如:黃鼠和土撥鼠)因為棕熊的體型巨大,牠們需要攝取非常高的熱量。為了獲得這些熱量,棕熊在夏天和初秋的食物高峰期,如果食物來源足夠的話,一天可以吃掉36到41公斤的食物。在這段「狂吃」之中,棕熊每天可以增加1/4至2又3/4公斤的脂肪亞洲黑熊 ASIATIC BLACK BEAR學名:URSUS THIBETANUS野生現況:受威脅體型:1.3~1.9M 100~200KG分布:南亞、東南亞、中國東部和日本的熱帶雨林 (台灣黑熊是亞洲黑熊的亞種)社群:獨居懷孕期:8月一胎1~3仔食物: 植物、昆蟲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