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31日 星期三

長頸鹿

長頸鹿是一種生長在非洲的反芻偶蹄動物,是世界上最高的陸生動物。雄性個體高達4.8到5.5米高,重達900公斤。雌性個體一般要小一些。長頸鹿是非洲特有的動物,與鹿和牛有親緣關係,但屬於不同的科,即長頸鹿科。長頸鹿科包括長頸鹿和霍加狓兩種動物。長頸鹿的學名為camelopardalis,源於早期羅馬帝國時期人們給它起的名字,意思是駱駝和豹的雜交體,因為它的外形類似這兩種動物的揉合體。中國明朝時鄭和的船隊航行到東非,曾帶兩隻長頸鹿回到北京,被當時的人們認為是麒麟。明成祖以此祥瑞之兆來表明自己施政的偉大。時至今日,日語及韓語仍將長頸鹿稱作麒麟。中國典籍關於長頸鹿的記載,最早出自晉代李石所著《續博物志》,記錄非洲索馬利亞沿岸撥拔力古國出產的異獸,身高一丈余頸長九尺。宋代趙汝適著《諸番志》中稱非洲長頸鹿為徂蠟:「狀如駝馳,而大如牛,色黃,前腳高五尺,後低三尺,頭高向上」。長頸鹿根據顏色、花紋變化和分佈範圍等的差別分為九個亞種。網紋長頸鹿,或者稱為索馬利亞長頸鹿,(G.c. reticulata);大而呈多邊形的褐色斑點,襯有明亮的白色網紋。斑點有時呈深紅色,並能擴散到腳部。 分佈:肯亞東北,衣索比亞,索馬利亞。 安哥拉長頸鹿,或者叫煙長頸鹿 (G.c. angolensis);斑點大,邊緣有缺口,延伸至整個下肢。分佈:安哥拉,尚比亞。 Kordofan長頸鹿(G.c. antiquorum);斑點較小,較不規則,覆蓋腿內側。分佈:蘇丹西部、西南部。 馬賽長頸鹿,或稱乞利馬扎羅長頸鹿(G.c. tippelskirchi),斑點似葡萄葉,邊緣呈鋸齒狀。底色為深巧克力色。分佈:肯亞中部和南部,坦尚尼亞。 努比亞長頸鹿(G.c. camelopardalis);斑點呈四方形,栗色;底色為白色。腿內側及上肢以下無斑點。分佈:蘇丹東部,剛果東北部。 羅氏長頸鹿,或烏干達長頸鹿(G.c. rothschildi);斑點深褐色呈長方形,網紋模糊。下肢有時帶斑點。 分佈:烏干達,肯亞北部、中部。 南非長頸鹿(G.c. giraffa),斑點較圓,有時呈星狀。底色呈淺褐色,延伸至蹄處。分佈:南非,奈米比亞,博茲瓦納,尚比亞,莫三比克。 Thornicroft 長頸鹿(G.c. thornicrofti) ; 星狀斑點,延伸至下肢。分佈: 尚比亞。 西非長頸鹿,或奈及利亞長頸鹿(G.c. peralta); 淺黃色斑點。 分佈: 查德。有些資料上把Kordofan長頸鹿、西非長頸鹿、努比亞長頸鹿和羅氏長頸鹿和安哥拉長頸鹿、南非長頸鹿和併為一個亞種。 另有四種長頸鹿亞種存在爭議。即開普長頸鹿,拉多長頸鹿,剛果長頸鹿和Transvaal長頸鹿。更有科學家認為除了馬賽長頸鹿以外,其他亞種可以併為一個亞種。長頸鹿體長12-15英尺,高15-17英尺。雄性重1700-4200磅。雌性比雄性矮1-2英尺,輕幾百磅。雌雄長角。雌角略小。網紋長頸鹿比其他亞種稍小。 體色隨亞種和年齡有深淺變化。特點長頸鹿最令人熟悉的特點就是長脖子。長脖子可以使它們吃到樹上的葉子。它們的四肢也相當長。長頸鹿脖子的骨骼結構基本上與其他偶蹄動物差不多。長頸鹿有七個變長的頸部脊椎(數目與馬和人相同)。角為骨質,為皮膚所覆蓋。長頸鹿的循環系統也與眾不同。10公斤重的心臟可以產生兩倍於其他動物的血壓來保證頭部供血。頸部上方的一個複雜的組織結構可以避免長頸鹿低頭喝水時腦部血壓過高造成腦溢血。下肢的血管承受的巨大血壓換了其他動物可能會造成毛細血管爆裂,而長頸鹿的下肢被厚實的皮膚包裹避免了這種事情的發生。長頸鹿長有長睫毛,眼睛呈深褐色,是所有陸生動物中最大的。視力敏銳,再加上身高的優勢,使得長頸鹿的視野特別寬闊,能夠看到一公里開外的東西。長頸鹿沒有淚腺,它通過舌頭來清潔眼球表面。德國法郎克福動物園的研究人員發現長頸鹿有有限的色覺,能夠辨別一些色彩。長頸鹿長有32顆牙齒,齒式為I 0/3, C 0/1, P 3/3, M 3/3; 跟牛一樣,也沒有上門齒。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