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日 星期四

食蟻獸

無牙食蟲哺乳動物,共4種,分布於墨西哥南部至巴拉圭,以及阿根廷和巴拉圭北部的熱帶稀樹草原和森林。均尾長,頭長,鼻嘴部呈管狀。口開於吻端,形小。唾液腺大,可將帶黏性的唾液分泌到形似蠕蟲的舌上,大食蟻獸的舌可長達60公分(24吋)。食蟻獸獨棲或成雙地生活(通常是母獸及其幼仔生活在一起),主要以螞蟻和白蟻為食。食蟻獸以前足上長而銳利的彎爪將螞蟻和白蟻的巢扒開,然後將長舌伸入巢中舔食這些昆蟲;其爪亦用於防禦。大食蟻獸和體型較小的小食蟻獸在受到威脅時用其後足和尾部支撐身體呈鼎立狀,從而騰出前肢來揮打進攻者。
  大食蟻獸
  大食蟻獸(Myrmecophaga tridactyla)有時亦稱蟻熊,是食蟻獸科體型最大的種,以委內瑞拉熱帶草原(拉諾斯〔Llanos〕)的大食蟻獸最為著名,在此處該種仍很常見。大食蟻獸一度見於中美洲的低地森林,現仍見於亞馬遜盆地,向南分布到巴拉圭和阿根廷的草原。體灰色,每側肩部均有一條黑色的條紋,鑲有白邊,對角線狀分布;體長(包括毛茸茸的長尾)達1.8公尺(6呎),重達40公斤(88磅)。大食蟻獸棲息於地上,主要在白天活動,但棲息於人類居住地附近者於夜間更為活躍。
  嗅覺敏銳,藉以尋覓蟻類,以曳行的方式移動,身體的重量靠前足的側面和指節來支撐。受到攻擊時能笨拙地快跑。大食蟻獸也善游泳。大食蟻獸似乎無固定的巢穴或其他休息地點,而是選擇一個隱蔽處所蜷曲身體休息,將碩大的尾巴覆蓋頭部和身體。妊娠期約190天,每產一仔。幼仔的外形與成體相似,出生後2∼3週至1歲左右,幼仔於母體走動時伏於其背上。生活於拉諾斯平原的個體間,正常活動範圍(巢域)相互重疊,面積可達2500公頃(6,000)。大食蟻獸是壽命最長的食蟻獸;據報導曾有人飼養的一隻大食蟻獸存活了25年。
  小食蟻獸
  與大食蟻獸不同,小食蟻獸(小食蟻獸屬〔Tamandua〕)既能地棲也能樹棲。本屬有兩種,體型大小相似(體長均約1.2公尺〔4呎〕,包括幾乎無毛、能纏捲的尾,用以攀爬)。體毛通常黃褐色,圍繞肩部和軀體有淺黑色馬甲狀的被毛,但有些個體全身被毛均為黃褐色或純黑色。與大食蟻獸相比,小食蟻獸的被毛較短,鼻口部亦成比例地較短。
  小食蟻獸的英文名tamandua源出巴西東部的圖皮語(Tupi),意為「捕螞蟻者」。小食蟻獸既食白蟻亦食螞蟻,常常日復一日地走著同一條小徑去覓食。雖然有許多蟻種可食,小食蟻獸對食物卻很挑剔,在特定的群落中只取食數量相對不多的螞蟻,並躲避可造成劇痛的蜇刺或叮咬的種類,如兵蟻(軍蟻屬〔Eciton〕)。小食蟻獸利用空心樹木或原木或挖地為巢,各個體的活動範圍約75公頃(185)。北方小食蟻獸(墨西哥小食蟻獸〔T. mexicana〕)分布於墨西哥東部到南美洲西北部。南方小食蟻獸(四趾小食蟻獸〔T. tetradactyla〕)生活於千里達島向南到阿根廷北部。
  絲棉食蟻獸
  亦稱二趾食蟻獸、倭食蟻獸或侏儒食蟻獸,是體型最小、研究最少的食蟻獸。見於從墨西哥向南到玻利維亞和巴西地區。數量並不稀少,但不易見到,因為牠們夜間活動,並高棲於樹上。絲棉食蟻獸的偽裝能力極強,其皮毛的顏色和質地似來自木棉樹(參閱木棉〔kapok〕條)的種籽纖維。白晝時絲棉食蟻獸在成叢的熱帶藤蔓(參閱藤本植物〔liana〕條)中休息。
  絲棉食蟻獸的體重難得超過300克(11盎斯),身體全長最多約44公分(17吋)。其體長的大約一半為多毛的能纏捲的尾部。毛皮淺黃色如絲,兩條前肢各有兩個爪(大食蟻獸和小食蟻獸則各有4個爪)。絲棉食蟻獸的眼睛很大,故夜間亦能搜尋食物。四足均有踵墊,且能與其各爪相對,故絲棉食蟻獸在森林中樹冠層的藤本植物間移動時能抓住小樹枝。雄體的領域面積5∼10公頃(12∼25)。此領域與幾頭雌體的領域相重疊。
  分類
  大食蟻獸和小食蟻獸構成食蟻獸科(Myrmecophagidae),而絲棉食蟻獸則構成自己的科(倭食蟻獸科〔Cyclopedidae〕),此兩科共同構成蠕舌亞目(Vermilingua)。各種食蟻獸與樹懶歸入異關節目(Xenarthra)的披毛亞目(Pilosa)。許多與食蟻獸目種類無親緣關係的動物也被稱為食蟻獸,如帶紋食蟻獸(參閱〔numbat〕條),其實是有袋類動物。有鱗食蟻獸即穿山甲,以前也歸入貧齒目(Edentata),但後來已列為單獨的目。具短喙的針鼴常稱有刺食蟻獸,但此種類屬單孔類,與食蟻獸的親緣關係更遠。非洲的土豚也具有與食蟻獸相似的管狀吻部,用以捕食蟻類,有時亦被稱為蟻熊,但在分類學上屬於另一個不同的目。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