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日 星期四

偶蹄動物

偶蹄目(Artiodactyla)所有哺乳動物的通稱,特徵為具偶蹄,第3、4趾同等發育,以此支持體重,其餘各趾退化;胃複雜,腸長,草食性,為草食哺乳動物的一個大類群。許多種類為人們所熟悉,一度是各大陸占優勢的草食動物。是食物鏈中重要的一環,除兩極區域及澳大利亞外,各地均有原產者。其分布受氣候影響。多數種分布範圍廣,少數種如亨特氏糜羚及索馬里跳羚僅分布東非一小範圍內。體中型或大型,骨骼適於奔跑。無飛翔、穴居或水棲種類。其肉、乳、皮、毛和骨均可利用,在經濟和文化上具有重要意義,西元前7000年左右近東就開始馴養山羊和綿羊。前3000年以前已開始馴養牛和豬。但野生偶蹄類多次遭大量獵殺,數目日趨減少,直到近日才得到一些保護。
  多數種類在繁殖地區及取食地區間,以及在不同的取食地間,有季節性遷徙。比起僅僅生活在一個地區來,這樣可以保證更多的個體(亦即更大的生物量)得以生存。美洲黑尾鹿(Odocoileus hemionus)初雪後離開高海拔的高山夏季草場;冬末雪融化後幾週又返回。偶蹄類雖給人千百成群的印象,但有些單獨活動,更多的僅結成家族群。集合成群的意義為便於禦敵。當遇到天敵時,群體中一隻逃跑,所有其他個體均隨之逃跑。年老個體能引導年幼個體尋找水源、取食地或交配處。年輕雄體通常與雌體及幼體分群,但居首的雄獸可能伴隨雌獸。可是,雌麃平時僅與仔獸及前一年所生幼獸在一起,僅在交配季節發情的雌獸才與雄獸共處。赤鹿的雌體除繁殖期外,與雄體分群。林棲種類獨居,僅交配期尋偶。雌駝鹿僅帶著當年的仔鹿活動,並驅趕其去年所生的幼獸和其他成體,甚至連小群也不形成。對於獨居的動物,要保衛的領域僅指食源和棲居之處。但對於社群性動物,則領域與生育活動有關,且通常僅由少數特定雄獸來保衛。
  妊娠期隨種而異,鼷鹿4個月,野駱駝14個月,長頸鹿14個月以上。在溫帶春季或夏初產仔,在熱帶多在雨季或雨季後產仔。多數種類每產一仔,但麞(Hydropotes inermis)每產2∼3仔,騾鹿、白尾鹿(Odocoileus virginianus)、麃、叉角羚(Antilocapra americana)、藍牛(Boselaphus tragocamelus)、四角羚(Tetracerus quadricornis)和高鼻羚羊(Saiga tatarica)通常每窩產2仔。野豬幾乎不照管幼仔,出生後幼仔自尋乳頭。反芻偶蹄類母獸於產後常食去胎盤、胎膜及幼仔的糞尿,並舔舐其體。偶蹄類通常為早成性,初生時體重可達母體重的1/10.
  為逃避食肉動物捕食,偶蹄類須高速奔跑。疣豬最高時速為每小時48公里(30哩),野駱駝為14∼16公里(9∼10哩),長頸鹿超過48公里(30哩),非洲水牛(Syncerus caffer)為56公里(35哩),湯姆森氏羚(Thomson's gazelle)超過80公里(50哩)。
  偶蹄類以植物為食,無須像食肉動物那樣主動地設法捕食獵物;但草類食物消化較困難,因此較進化的偶蹄類演化出反芻的本領。植物的營養成分並不差,如嫩草中含有5%的蛋白質、1%的脂肪、3%的礦物質、20%的醣類、71%的水;草長老後,醣類增至75%,水分大為減少。
  由於消化系統較食肉類為大,而又須逃避天敵追捕,故肢骨特化以求適應。腿的主要支重軸通過第3和第4趾之間,以第3、4趾支持體重,兩側的第2和第5趾退化。踝部距骨上面和下面有圓形關節面,距骨後面與跟骨間也有一個關節,三個關節近乎在互相平行的平面上,因此距骨能垂直轉動。尺骨退化。肱骨大,有一個大隆起(大轉子)。腓骨退化。股骨有兩個隆起(大轉子及小轉子),但無奇蹄目所特有的第3轉子。駱駝及反芻類腿長。反芻類以趾尖行走,四肢肌遠端附著點位置高,僅肌鍵延伸至肢端,從而減少慣性對速度的影響。前腿第3和第4掌骨,以及後腿的第3和第4蹠骨癒合成炮骨,這些都適應於快速奔跑。肩帶無鎖骨。無陰莖骨。
  鹿類多有角,除馴鹿外,角僅見於雄體,其角連於額骨,實心,分叉;定期脫落並再生,生長期覆以一層具細毛的皮膚。其角用以於發情期爭鬥,及砍刮樹木以標誌領域,牛科動物的角兩性均有,不分叉,不脫落,長頸鹿的角連於頂骨。最古老的偶蹄類和現代豬屬(Sus)的種類,上、下腭每側各有3枚門齒、1枚犬齒、4枚前臼齒和3枚臼齒。在演化過程中,偶蹄類前牙數減少,除野豬犬齒發達外,大多數種類犬齒退化,豬類臼齒牙冠低,許多牛科動物及叉角羚則牙冠高,反芻動物的臼齒為月齒。
  豬的胃大而不分室,近賁門處呈囊狀,有盲腸。河馬胃分室,無盲腸。駱駝胃分3室(無重瓣胃與皺胃之分)。反芻類的胃分4室。食物先進入瘤胃,軟化後返入口中細嚼,再經蜂巢胃、重瓣胃(以上三部分均為食管的變形)入皺胃(真胃),有些偶蹄動物能耐受缺水的條件,如駱駝。睪丸降至體外陰囊中,但在非繁殖季節可縮回腹腔裡。母豬的乳頭數較多,反芻類僅有2∼4個乳頭。
  偶蹄類可能由在始新世已絕滅的有踝節類衍生而來。在漸新世時,一度占優勢的奇蹄類衰微之後,最原始的偶蹄類一度成為優勢的類群。偶蹄目約150種,分為3個亞目︰
  一、豬亞目(Suiformes)。牙齊全,低冠牙,腿短,4趾,有4個附目︰(1)古齒附目(Palaeodonta)。已絕滅,生活於始新世至中新世;最原始,腦小;下分兩個總科,共8科,約30個屬。(2)豬附目(Suina)。包括兩個現存科︰1.豬科(Suidae)。分布於舊大陸,有5個現生屬和22個化石屬。2.美洲野豬科(Tayassuidae)。比豬科少一對門齒和一對前臼齒。犬齒小,頰牙原始,後腿有炮骨。(3)彎齒附目(Ancodonta)。僅河馬科(Hippopotamidae)。分布在非洲,現存2種;還有3個絕滅的科。(4)丘齒獸附目(Oreodonta)。已絕滅,2科。
  二、駝亞目(Tylopoda)。上門齒和前臼齒數減少,臼齒齒形,有炮骨,足2趾。現存僅駱駝科(Camelidae)一科。分布於南美南部、亞洲和北非;紅血球卵圓形,無膽囊。另有3個絕滅科。
  三、反芻亞目(Ruminantia)。無上門齒,下犬齒似門齒,足2趾。下分兩個附目︰(1)鼷鹿附目(Tragulina)。1.鼷鹿總科(Traguloidea),僅鼷鹿科(Tragulidae)一科現存。2.Amphimerycoidea總科,均已絕滅。(2)新反芻附目(Pecora),多有角,無上犬齒,聽泡中空,胃4室。1.長頸鹿總科(Giraffoidea)。a. 長頸鹿科(Giraffidae),長頸鹿、加狓現存。b. Palaeomerycidae科,已絕滅。2.鹿總科(Cervoidea)。a. 鹿科(Cervidae),現存,下分麝亞科(Moschinae)、麂亞科(Muntiacinae)、白尾鹿亞科(Odocoileinae),及鹿亞科(Cervinae)。3.牛總科(Bovidea)。a. 叉角羚科(Antilocapridae),現存。b. 牛科(Bovidae),現存,下分牛亞科(Bovinae,如牛類及某些羚)、小羚羊亞科(Cephalophinae,屬羚類)、馬羚亞科(Hippotraginae,屬羚類)、糜羚亞科(Alcelaphinae,屬羚類)、羚羊亞科(Antilopinae,屬羚類)及羊亞科(Caprinae,如山羊、綿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