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貍科(Peramelidae, 參閱袋貍鼠〔bandicoot rat〕條)22種動物的統稱,產於澳大利亞,體長30∼80公分(12∼31吋,包括長10∼30公分覆毛稀疏的尾)。軀體肥胖,被毛皮粗糙,吻錐形。後肢比前肢長,兩個後趾癒合。牙尖銳而細長,腹袋開口朝後,內有6∼10個奶頭。與其他有袋動物不同之處是袋貍有胎盤(但無絨毛)。多每窩產2∼6仔,妊娠期12∼15天。袋貍產於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新幾內亞及其附近島嶼。為地棲動物,多夜間活動,營單獨生活。挖掘漏斗形的地洞以尋找昆蟲和植物為食。農民認為它們是害獸而加以捕殺。種的數量已減少,有些種已有滅絕的危險。
長鼻袋貍(Perameles nasuta或Thylacis nasuta)褐色,略似大鼠,臀部有時具黑色條紋,常見於澳大利亞東部。短鼻袋貍屬(Isoodon),曾被誤稱為Thylacis,共3種,均見於新幾內亞、澳大利亞和塔斯馬尼亞。兔耳袋貍屬(Thylacomys,或稱Macrotis)的兔耳袋貍現在瀕臨滅絕,僅在澳大利亞氣候乾燥的內地偏僻地區發現過。耳大而狹長,後腿長,尾多毛。澳大利亞內地的豚足袋貍(Chaeropus ecaudatus)體長35公分,足近乎蹄狀,前足兩趾著地,後足一趾著地。食草,形似小鹿,是瀕臨滅絕的種,最後一次見到是1920年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