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1日 星期四

犰狳

犰狳科(Dasypodidae)身被鱗甲的哺乳動物,主要分布於中美洲和南美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共20種。大部分種類棲息於開闊地帶,如草原,但某些種類則生活於森林中。所有犰狳身體的很大部分,包括頭部和大部分種類的腿和尾部,覆蓋著一組板片狀結構,稱為背甲。除了一個種以外,所有犰狳的背甲均幾乎無毛。背甲由堅韌的骨質鱗片構成,鱗片來自皮膚組織,橫向排列成能活動的條帶狀。三帶、六帶、九帶犰狳即得名於其鱗片排列成的條帶數目。僅一種,即九帶犰狳(Dasypus novemcinctus)可見於美國。自1800年代首次在德克薩斯州發現以來,其分布範圍已擴展到其他幾個州。在某些地區,九帶犰狳的一些個體常常只有8條帶。分布範圍最南的犰狳包括小犰狳(Zaedyus pichiy, 常見於阿根廷)和多毛犰狳(Chaetophractus villosus, 分布範圍遠至智利南部)。
  犰狳身軀粗壯、爪彎曲而有力,具有類似豬獠牙的簡單牙齒,缺乏琺瑯質。體型大小不一,美國的九帶犰狳一般約有76公分(30吋),阿根廷中部的粉紅色仙犰狳(Chlamyphorus truncatus)全長只有16公分(6吋)左右,而危險的巨犰狳(Priodontes maximus)約1.5公尺(5呎),重達30公斤(66磅)。巨犰狳生活於亞馬遜盆地和鄰近的草原。
  犰狳獨棲,或成對、成群棲息。夜間活動,棲於地穴,以白蟻和其他昆蟲、植物、小動物和某些腐肉為食。白天挖穴可達6公尺(20呎),在地下延伸1.5公尺(5呎),入口多達12個。每一種類的地穴依其體型大小和形狀來挖;其他一些動物也把這些地穴當作掩護。因為犰狳有挖洞穴的習性,所以許多地區視牠們為有害生物。南美洲許多地方還食其肉。普通九帶犰狳被拿來作痲瘋研究,因為牠們天生易患此病,而導致痲瘋的病菌不能在實驗室培養出來。
  犰狳天生膽怯,遭到威脅時即退回地穴,若在開闊地受到攻擊就縮回四肢,讓甲冑著地;三帶犰狳(三帶犰狳屬〔Tolypeutes〕)能縮成一團硬球狀,以保護其脆弱的下部。粉紅色仙犰狳和伯邁斯特利氏犰狳(Burmeisteria retusa)在後腿上生有豎立的甲板,用以阻塞地洞的入口。有時也逃跑鑽進地洞,或用爪撲向進攻者。九帶犰狳在受驚時會垂直跳躍。一旦被捕獲,會馬上裝死。無論是身體變僵硬或鬆弛無力,都能一動也不動。如果此法無法奏效,則開始猛烈的反擊。九帶犰狳遇水時有兩種選擇:因為甲冑十分厚重,所以浮不起來,第一個選擇是憋氣繼續行走,穿過水體。另一個方法是大吸一口氣到消化系統,使其能漂浮起來,然後游開。據說牠們在逃跑或激動時會發出幾種聲響。多毛犰狳會咆哮,七絆犰狳(D. hybridus)則會發出粗嘎的簡短聲響,類似人類舌頭快速振動的聲音。
  每產1∼12仔。九帶犰狳的幼仔外形完全相同,由同一受精卵發育而成,這種現象稱作多胚(polyembryony)。九帶犰狳的妊娠期為4個月,但不包括從卵受精到受精卵植入子宮壁這段期間的幾個月。幼仔出生時十分柔軟,皮膚似皮革,出生幾個小時之後就能行走。壽命約有12∼15年之久。

沒有留言: